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吴风楚韵泊湖边
来源:吴云涛 阅读量:10000 2024-06-28 18:24:06

□吴云涛

宿松县五桃公路往东数十里,往东一拐,绕过黄鳝嘴,穿过纱帽岭,就到了泊湖边上。

黄鳝嘴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认定的年代约与薛家岗一期的年代相当,距今约6000年。纱帽岭是三国古战场,纱帽岭的月山寨据传筑有周瑜点将台。水师练兵场,战鼓声犹在。

我们匆匆穿越了远古,季节也是从春到夏,孟夏刚刚穿过了雨季。今日的泊湖边,乡村田畴,阳光澄澈。经过雨水滋润,暖阳拂照,湖畔草木葱绿。

泊湖也称雷水。我们面前是一处弯弯的湖汊,湖汊的形状,像妩媚的水貂伸进山岗来的尾巴,弯成了好看的弧度。当地人将这处湖汊叫作泊湖梢。

泊湖梢的西北边上有蜿蜒的乡村公路,公路再往北是一汪水塘,称半月塘,再往北,青山绿水掩映之中,有一幢仿古建筑。这就是享有盛名的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坐落在程岭乡橙莲村程田组,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一进三重,徽派殿式建筑。宗祠是宿松张氏道二股的祠堂,堂号为怀德。之所以说这个宗祠有盛名,是因为这里传承着优秀的乡贤文化,做法好,有特色,有效果,被中央电视台进行过拍摄宣传,吸引了外地许多人参观学习。

张氏宗祠的做法也是宿松县乡贤文化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松县把乡贤文化进祠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的“四进”,作为尊崇乡贤、引领乡风的重要载体,乡贤“四进”的经验在全国进行了交流。张氏宗祠就是乡贤文化进祠堂的一个先进典型。

今天是县城里两位友人张伟中、张庆祥陪同我来这里的。两位张姓贤达邀请我来,交给我一个任务,近期在宗祠内作一次“学习古乡贤,争做新乡贤”的主题报告。听报告的对象是来宗祠参观和研学的当地中、小学生。原来,义务接待学生和组织主题报告会,已经成为张氏宗祠多年的例规,一年至少一次,从未间断。

张氏宗祠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吴风楚韵,古色古香,气宇不凡。进门是厅堂,厅堂屏风后是一个大天井,天井后是横廊和祭祀堂,四角三处文化室,一处资料室,厅堂内布置了多处文化墙。文化室和文化墙内容丰富,洋溢艺术气息,充满了正能量。

天井东侧有文化墙,上面嵌有黑色大理石镂刻的家训和族规。张氏道二股的家训是“爱国敬业,尊祖尽孝,诚信友善,修身齐家,强体求知,开拓进取”。

墙上还嵌有《张氏道二公宗祠记》,这是一篇文辞斐然的赋文,作者为原《中国诗词书画》执行主编张新华先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霍松林曾赞誉此文“传承了优良家风,弘扬了孝贤文化”。赋文中“根正者其木必茂,源清者其水必泱”的句子,给人印象深刻。

西厢第三文化室,展示氏族优秀人物的事迹,相当于一处乡贤馆。相对于文化走廊和一、二文化室的艺术氛围,这里显得朴素和典雅。墙壁上有励志语录,有各行各业的乡贤人物介绍,有学业有成的博士、硕士的榜单,可谓繁星朗朗。如人物专栏里介绍的乡贤张学军,是一位医学博士,第二届国家名医·国之大医,今年3月,刚刚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陪同我的两位张姓贤达告诉我,宿松古乡贤中,张氏一族也是贤达辈出。汉朝宿松第一任县令张和丹,参加民间天旱祈雨仪式时中暑而死,受人敬重。解放后第一位宿松籍的将军叫张乐元。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叫张国刚……

站在祠堂门口望东南,视野开阔。半月塘碧波荡漾,泊湖梢水光粼粼。再往前,视野不及之处,是泱泱泊湖的雷水,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上善若水。泊湖边上一个氏族的乡贤文化犹如一泓小溪,已经汇入长江之中。在宿松,乡贤文化走进祠堂,乡贤文化和宗族文化融合,乡贤精神和家风家训融合,促进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耕读传家,诗书流长,乐善广施,救难救急,敦亲睦友,这些绵长醇厚的乡村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宿松靓丽的风景。

乡贤文化处处得以体现。就在我们穿过纱帽岭时,途经一个蓝莓种植基地,小坐了片刻。我见基地的工棚外有乡贤宣传画,就问随行的张庆祥:怎么蓝莓基地有乡贤?他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蓝莓基地的主人当年是一个贫困户,他的帮扶联系人是乡农技站的一位叫江勇的农技员。他见这个贫困户致富无门,就鼓励他承包荒山搞种植业。他把土壤取样送出去化验,酸性重,就指导农户选择种蓝莓。贫困户缺钱他筹资,没有技术他指导,风里雨里多少年,连调回县城局机关的机会都放弃了。现在基地种蓝莓50余亩,品质好销售旺,基地近山临水,成了网红打卡点,贫困户也早已经脱贫致富了。江勇这位农技员成为人人夸赞的新乡贤。

傍晚在泊湖边徜徉,凉风习习。蛙声还没有起来,草木间虫鸟的声音十分好听。布谷声声,不急不缓,只有农人能听出是在催促不误播种时节。我信步往前走,试图与茂林修竹丛中的张氏宗祠拉开一段距离。于是我面前渐渐展现出了全景式的山水画图。我想以此为背景,勾勒一幅书画长卷,里面有宿松的名山胜水、古刹禅林、龙灯歌舞、乡贤人物。即将面对湖区的孩子们,我既想呈现一幅完整的诗意长卷,又想学几声布谷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