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昭
人生在世,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感悟和运用各种“度”的过程。
度,《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有多条,在这里是分寸、程度和限度的意思。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可以这么说,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一不是人们对各种“度”的不断探索的结果。
我们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愁等,个中有度,自不待言。就连那些一向标榜应为我们行为圭臬的所谓的常理,譬如“生命在于运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实话实说”等等,也都蕴含着“度”的哲理。运动太过,效果会适得其反;学习和工作,如果你总是奋不顾身,健康就会远你而去;实话真话有时不能全说,有时还应该说些善意的谎言。
红尘之中,我们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自身的底色固然应该“与人为善,待人以诚”,但也不能喝“鸡汤”太多,“善和诚”付出无度。我们不能为了给别人撑伞,把自己淋得一塌糊涂。关键是,有的人明明知道你的衣服已经湿透,却心安理得毫不介意,如果你哪怕仅仅是将伞稍稍向自己的一侧移了一移,他就能立马翻脸,说你不够善良太自私。当然,“诚”也要因人设“度”,要根据对方的人品及“三观”与己相合的程度而定。倘若你不管什么人,都是坦诚相待,倾心相交,甚而没有边界感,最终势必会伤痕累累,空留满腹悔恨……
奇妙的是,“度”除了一些普遍性的原理似乎遵循着数学上0.618的黄金分割率(本身就是个无理数),亦即接近俗称的三七开外,不同的个体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有的还相差甚远,而且同一个个体也会因时因势等,“度”有所不同。就拿喝酒来说,世人皆知“小酌怡情,微醺恰好,大酌伤身”,可这里的“小”“微”“大”是因人而异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其酒量的大小,也是跟年龄、情绪和身体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是故,古人云“凡事有分寸,熟不逾矩,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太强必折,太张必缺”“福不可享尽,让三分给他人;利不可占尽,留三分给他人;功不可贪尽,分三分给他人”……那些闪烁着先贤智慧光芒的成语,如进退有度、不亢不卑、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等等,以及国家的法律,现代人所提倡的底线思维等的概念,讲的也都是“度”的问题。
这世上,有人活得风光亮丽,一路顺风顺水,甚至深受世人爱戴,有人活得遭人嫌讨人厌,总是四处碰壁,频遭磨难,刨去诸如家庭背景、生活艰难等一些人所共知的可能的客观因素,大概率都是因为对“度”的认知和把握的不同。能否准确把握好各种“度”,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人们往往会用“不识数”,或“不懂人情世故”,或“没教养”等,给某人在某些方面对“度”的无知,或认知的肤浅,或运用的失当,在心里暗暗地贴上标签。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成熟”呢?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那就要靠你从小开始,凡事多学多问,多用心慢慢参悟了。只是由于这“学问”实在太深奥,你须多经历些磨炼,多受些教训。
人生最可悲的是到老仍不懂“度”,还自以为是,死不改悔,总是在一个又一个坑里连续跌倒;人生最潇洒的是年轻时就很熟“度”,处人做事心中始终有度,还能牢牢守住自己的度,包括欲望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