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长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抓好落实全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化解劳动纠纷,推动平安天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向前延伸,预防劳动争议发生
精准普法,防纠纷于未发。天长市人社部门广泛开展“送法进基层、法治入民心”活动,利用“春风行动”、 12.4法治宣传日等重大节日的契机,推进送法进社区、进园区、进商超,主动服务群众法律需求,将最新“劳动法律资讯”精准送达至广大群众手中,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的能力,全面提升普法实效。
源头施策,解纠纷于萌芽。由人社局牵头,总工会、工商联、经信局等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成员单位组建服务团,开展“访千企、优环境、促和谐”研讨沙龙活动。截至目前,服务团共深入382家规上企业宣传劳动法律法规,以案释法,就企业用工管理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答疑解惑,为企业提供预防劳动争议、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建议。
多元联动解纷,分类化解矛盾纠纷
落实分级分类化解责任。天长市充分发挥多层调解优势,加强对基层调解工作指导和调度,严格按照“六有”标准规范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建立了镇(街)、村、企业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网络,实行“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该市规模以上企业依法设立调解组织比例达80%。该市秦栏镇、铜城镇先后获评“安徽省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单位”“安徽省金牌调解组织”,冶山镇、新街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被评选为“滁州市先进基层调解组织”,镇辖企业发生的劳动纠纷,基本上在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配强劳动争议调解队伍。从司法所、商业协会、综治、人民调解组织中,精挑细选一批调解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加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企业工会、人事、职工代表加入企业调解组织,为劳动争议调解提供专业化指引;组织开展基层调解员培训班,培训合格发放调解员证,调解员登记造册,做到持证上岗。该市9名调解员被评为“滁州市金牌调解员”“安徽省金牌调解员”和“安徽省劳动关系金牌协调员”,他们成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参谋”,有效化解企业内部劳动纠纷。
推行争议速裁绿色通道。针对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开通“绿色通道”,缩短办案时限,简案快办、繁案精办,应调尽调、当裁则裁、调裁结合,对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案件力争尽快办结,实现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优先受理、快调速裁,依法及时有效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完善兜底服务,提升仲裁调处成效
提升仲裁案件调处效能。天长市人社局实行首问负责制、重大案件合议制度;将“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应用于日常调解仲裁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全国劳动争议在线调解服务平台,方便劳动者网上申请劳动纠纷调解,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
畅通裁审衔接工作渠道。天长市人社局主动牵头安排仲裁员与天长市人民法院法官开展业务交流座谈会,对重大案件、疑难案件的裁审观点相互交流,尽量做到裁审一致,统一裁审标准,提升调解仲裁公信力。
加强“仲裁+监察”联动。天长市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减少案件总量和重复办件量,面对疑难复杂欠薪案件,仲裁院提前介入,与劳动监察部门共同化解纠纷。截至目前,“仲裁+监察”联合调处化解11起劳动纠纷,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73590元,从源头上让劳动者少跑腿,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创新“仲裁维权+就业帮扶”。天长市劳动仲裁院与天长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仲裁维权+就业帮扶”联动服务机制合作备忘录,共同关注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就业创业等服务需求,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用工“靶向服务”,推动“稳定高质量就业”和“失业无缝再就业”同向发力、双向共赢。(黄晓莹 梁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