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界首司法“五大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郭洪华 记者 聂学剑 阅读量:10000 2024-07-17 17:18:20

近年来,界首市司法局以党建为引领,倾力打造“司法蓝”助力乡村振兴,司法行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身心投入到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摸排第一法律需求,使“枫桥经验”在界首落地开花,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五大机制”作用凸显。

在工作中,界首市司法行政部门规范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机制。“有地方说事、有地方评理、有地方学法”是界首市司法局助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共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8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59个,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条龙公共法律服务。一是打造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平台。全市51名执业律师、28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名公证人员和18名司法所人员,担任全市159个村(居)法律顾问,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政策倾斜,为特困家庭、低保五保、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进村入户宣传,面对面同坐一条板凳,同唠一个话题,把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的身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创新乡村法治宣传举措机制。“一看就懂得、一听就明白、法就在身边”是界首市司法局面向群众的第一工作抓手。组织开展“普法教育进万家”、“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江淮普法行”等系列宣传活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环境保护日、消费者权益日、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法治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法律援助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做大做强界首法治宣传品牌“18夜市”和“周末大舞台”,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读书会”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助力开学“普法第一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镇法治文化阵地示范点18个,建成每村(社区)一个法治文化阵地159个,让人民群众举手投足间就能感受到法律的气息,让“你今天学法了吗?”成为街头巷尾邻居间见面问候的口头禅。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事有人问、冤有处申”是界首市司法局工作重心下移取得成效的基本目标要求。一是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构建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调解组织223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096人。二是特色调解组织不断涌现。先后设立了以调解员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室”8个、以团队特色命名的“雷锋大妈团”调解室1个,“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室、“警民联调室”等相继落成并有效运转,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不断完善。三是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依托“党带群建、十户联治”,从户长、村民代表、村民组长中选任614名村(居)兼职人民调解员,全面系统开展调解业务知识培训。四是“三调联动”援调援访对接机制不断完善。依托市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公关派出所警民联调、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整合基层综治、信访、公安、法庭等维稳工作力量,不断完善“三调联动”机制。2023年以来,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案件4026件。

强化乡村法治队伍建设机制。“提升群众法律素养、扩大法律明白人所占比例”是界首市司法局工作动力和崇高理想。一是加强村“两委”成员法律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以《宪法》、《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法律援助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为主。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远程教育站点作用,加强村干部知识更新和能力培训。利用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强国APP、先锋网和“农家书屋”、读书会,为村干部搭建学法网络平台和实体平台。二是培养“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经培养“法律明白人”1417人,制定“法律明白人”工作制度,建立“法律明白人”科学考核机制,要求“法律明白人”做到一人带动十人,十人连片形成法律学习圈,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并以这支队伍为主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159个,通过线上线下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及时快捷提供法律服务。

深化司法行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机制。“法润人心、崇高法律”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是界首市司法局向人民群众交上的满意答卷。一是做大做活工作平台。全面推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政法干警进网格全覆盖,加强“雪亮工程”“天网工程”融合建设,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倡导乡村振兴司法行政部门打头阵。坚持“进访惠聚”大走访常态化,筑牢人民调解基础,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开展读书会,坚持以文化浸润人心,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法律学堂,强化法治意识,减少社会戾气。加强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管。对社区矫正对象,精准实施“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坚持以人为本,将帮扶和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教育矫正质量不断提升。二是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落实“四事四全法”,不断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夯实法治政府建设的群众基础。三是加快“法治+智慧乡村”建设。搭建“智慧司法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即可获得快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有效实现了服务群众“全覆盖、零距离”。截止目前共认领编制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14048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以上、企业开办不见面审批率达98.6%,开发9个皖事通手机APP查询应用程序。(郭洪华 记者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