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省消保委公布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诉热点问题,并进行分析。记者注意到,其中,预付式消费、食品类消费、未成年人消费、装修类投诉榜上有名。
预付式消费商家倒闭吞余额
预付式消费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方式之一,在美容美发、健身、教育培训等行业普遍使用。消费者通过购买月卡等形式提前支付一定时期的服务费用,但是部分经营者在设定格式条款时,限制消费者转让、退卡等使用条件,拒绝兑现办卡前的承诺及待遇,在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擅自终止服务,致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应有的服务。
5月18日,消费者叶女士等6人向宣城市泾县消保委投诉,称其2023年在泾县财富市场某儿童乐园办理了会员卡,卡内剩余400元左右,现该店倒闭未提前通知顾客退款。5月21日,经过消保委辖区分会工作人员约谈后,该儿童乐园负责人作出承诺同意退款,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主动联系暂未申请退费的消费者进行退费,消费者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消保委建议:新消费者保护法已强化预付式消费经营者的义务,相关部门需加大预付式消费的执法力度。消费者需要理性消费,在消费中仔细查看经营者相关证照,办卡缴费时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并注意保留协议、发票等相关证据,一旦发生纠纷时及时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食品质量及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上半年食品类投诉位于商品类别第一位,占投诉总量21.23%。消费者投诉主要围绕食品上霉变质、包装中掺杂异物、缺斤少两、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保健食品营养含量、功效与宣传不符等问题。
4月16日,有消费者向宿松县消保委投诉,称其4月15日早上花费4.5元在某精作鲜包店购买了两个包子。消费者吃完身体出现异常,去医院检查为食物中毒,后与店家交涉,要求赔偿其医药费和误工费遭拒。经检查,工作人员已责令商家限期整改,并要求商家当场与消费者赔礼道歉,最终取得消费者原谅。工作人员已责令商家限期内进行整改,后续将联合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此类小餐饮服务经营户的监管。
消保委提醒: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应提高警惕,注意留存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证据,这些证据将是进行维权的有力证明。行政监管部门应认真执行食品安全监督执法职责,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销售商家的监管检查,保障消费者吃的安全,吃的放心。
未成年人线上消费易引纠纷
《民法典》对未成年人行为能力有规定,未成年人有自主消费的权利。但是未成年人部分消费行为遭受限制,且购买行为未取得家长认可,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成为消费投诉的热点之一,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线上购买网络游戏装备、游戏卡片、盲盒公仔等行为。
2月23日,消费者吴女士向阜阳市临泉县消保委反映,称其孩子2023年11月26日在某平台店铺“某弟官方旗舰店”购买游戏账号,总消费约3000元。消费者表示有证据能证明是14岁未成年人的购买行为,与商家协商只予退还80%,希望消保委核实处理。经调查,投诉人反映情况属实。后经多次沟通,商家同意退还95%的费用,消费者表示满意。
消保委建议: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对其使用电子设备要加以限制,管理好手机支付密码,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快推进专有法规立法,明确主管部门及监管范围,设立行政许可及备案机制,构建网络游戏经营信用体系。游戏运营企业应发挥防沉迷系统的作用,甄别、限制未成年人的注册和支付行为。如果出现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纠纷问题,应简化处理程序,适当采取略宽松的审核机制。
装修类消费频陷商家“圈套”
装饰装修服务是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家庭装修建材行业快速发展,各种装修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装修企业资质良莠不齐,商家偷工减料;部分装修人员不按工程规范施工;装修合同不规范,拒绝提供验收服务,拒绝履行售后保修服务。
4月24日,消费者窦先生前往六安市消保委投诉,称其4月初在某平台上看到一家全铝整装工厂的视频广告,后与该商家联系到工厂参观,并达成交易。商家初步预算为7-8万元,消费者交付3万定金,双方未签纸质合同。经过测量和设计,商家报价提至15万,消费者要求退回定金未果。经调解,商家在扣除相关费用后将2.8万元退给消费者。
消保委建议:消费者应选择社会上信誉好装修企业,签订正式规范的书面合同,谨防装修加价陷阱,明确质保条款。在装修过程中要注意现场监工,装修完毕后,及时验收,合格后再结算余款。一旦发现及时协商保存相关证据积极维权。装修企业应提高自身发展要求,创立品牌意识,加强施工管理,组建自身的建筑人才队伍,抵制低劣施工队挂靠,诚信经营。(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 实习生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