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华
秋季,圃冷霜清,热闹了春夏两季的花们终于黯然离去,这时,悄然登场的唯有菊花了。菊,自古以来就是清净高洁的象征,古往今来被许多文人雅士墨颂笔咏,它是所有烂漫花期的扫尾,又是严寒冬梅的铺垫;它既是寄托哀思之物,又是人生之秋的花语。
菊首先是与秋季相关的。一年四季,花景不同,深秋时节,那些绚烂的百花经不起冷霜的侵袭,无一例外的凋谢衰落,此时,唯有菊花凛然一枝怒放,展示自己高傲的品德与情操。春画牡丹夏润荷,秋绘菊花冬梅歌,在画家的笔下,栩栩如生的菊花在庭院里,浓淡深浅,伴着竹篮内的秋蟹与藕,是秋天的代表,一丛丛昭示着醉人的秋色。
菊又与人生相呼应。它的颜色大抵有这么几种,黄色,白色,暗红色和淡粉色,其中黄色居多,象征人生之秋金黄的收获。陶渊明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扛一把锄头,闲暇时田间劳作,篱边采一朵菊花,清香扑鼻,人生到了知天命之时,已然淡泊了官场名利,向往的是那南山脚下逍遥自得的自由快乐啊。重阳节里登高望远赏菊吟诗,这样的怡然心情只有拿得起亦放得下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吧。
有时菊又被牵连进政治。电影《菊花台》拍摄时至少动用了上万盆菊花,铺天盖地,威严森冷的宫殿下,满目灿烂的黄菊花让人惊怵,一片肃杀凄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算是穿上了黄金甲又怎样呢?巩俐的丰满妖娆也挽救不了薄如蝉翼的命运,菊花本身就是花期特短的花卉,绣入衣裳也好,画在纸上也罢,都早已为宿命的王朝埋下了伏笔。
菊一直草根情结浓郁。无论是野性美的波斯菊,万寿菊还是清新知性的矢车菊,雏菊,都散发着自然的乡野气息,仿佛平民人家的小家碧玉,是不属于豪华贵族的宫殿厅堂的,因此它从不矫揉造作,总是素颜朝天。与菊花最搭的场景莫过于农家小园,院墙根底和茶几案旁了,既朴素自然又超凡脱俗。同时,菊花不仅可供观赏,它本身还具有多种养生健体的疗效,被人们广为利用,喝菊花茶,饮菊花酒,睡菊花枕,它倾其一生所能的奉献,换来人们的降火驱毒,神清气朗,清凉安心。
与菊最有关联词语的莫过于“哀思”或“祭奠”了。一直就想不通,与玫瑰百合相比,同样是时令的鲜花,凭什么人家能大红大紫热闹喜庆,而菊花的命运如此委屈不公,总是冷冷清清,经常充当与死亡相关的悲剧角色。可是菊似乎从不在意,心甘情愿地为活者表达悼念,为死者作最后的送行。它从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也从不招蜂惹蝶炫耀张扬,始终如一地固守着那份质朴与天真,我行我素地兀自独放。
众香国中品格高尚的当数荷、菊、梅三种了,三者相比,荷虽美丽高洁但身处淤泥,惜受玷污之嫌,梅虽铁骨铮铮但花形甚小,只闻暗香难赏其貌,唯有菊凛然大气傲骨凌霜,花开花落从容不迫,可赏可品可用,乃花中极品矣,难怪古人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