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沉迷网络游戏,父母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如今他戒掉游戏,开始学习烹饪和驾驶。
他,因开设赌场获罪,自觉愧对家人,更没有勇气面对他人的非议。直到在“中国好人”社区矫正志愿服务队的影响下,他成为一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
大墙外的蜕变之路,曲折而又充满希望。截至2024年7月,我省在册社区矫正对象近4万人。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甘当“引路人”,通过个性化帮扶措施,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修复社会关系,拨正前行航向,扬起人生新帆。
迷途浪子变致富带头人
“我想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犯了错误及时改正就不算晚,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社区矫正对象吕某感慨道。
2021年2月,吕某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旌德县司法局庙首司法所依法对其实行社区矫正。
办理入矫手续的过程中,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吕某忧心忡忡。“我的公司还能经营下去吗?村里还会支持我吗?”原来,吕某名下有一家农业公司,主要经营茶叶和大米,有些员工就是当地村民。他担心自己的身份特殊,会遭人非议,给公司运行带来不良影响。
察觉到吕某的思想包袱,工作人员积极与村委会、村民沟通,向他们详细介绍吕某的情况。在工作人员的协调之下,村民们慢慢接纳了吕某。
为重新取得村民们的信任,吕某盘活“家底”,推出绿茶锅巴新型健康食品,将“土特产”翻出新花样。吃水不忘挖井人,吕某在公司站稳脚跟后,萌生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
“曾经我有过失,但通过教育帮扶,现在的我,希望用爱心去弥补过错,回报社会。”关键时刻,还是司法所工作人员热心帮助,让吕某卸下思想包袱,坚定了发展信心。
如今,吕某已经成为一名致富带头人,他的公司吸纳了100余名村民就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昔日遭嫌弃如今获点赞
“寻找救火的凡人英雄。”去年9月22日,旌德群众自发转发一条寻找灭火英雄的短视频。让人意外的是,短视频中穿着青绿色T恤衫的男子孔某某是一名社区矫正对象。
孔某某因犯盗窃罪,被旌德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缓刑考验期自2022年12月2日起至2027年12月1日止。因其偷盗的是大伯、堂哥家财物,亲戚们对他避之不及。
入矫初期,孔某某迫于经济压力,四处打工,可子女的学费还是让他捉襟见肘。得知他在向别人借钱,当地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找到他核实情况,出资解决了学费问题。这让孔某某深感惭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了解,工作人员发现孔某某有泥瓦工手艺,便积极帮助他找工作。现如今,孔某某月收入7000余元,能够独立赚钱养家,和亲戚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感受到劳动致富带来的充实后,孔某某逐渐改掉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化身为志愿者,在一次次伸出援手的过程中,感受善意的流淌,收获爱与温暖。
2023年9月22日,孔某某骑电瓶车途经一居民小区时,发现居民楼二楼的窗户正向外冒浓烟,眼见火势不断扩大,他立即停车,不顾个人安危,拿起灭火器爬上二楼,对室内进行灭火,为消防员争取了宝贵的救援时间。事后,当地社区矫正机构表扬了孔某某的见义勇为行为。
从“心”出发拥抱未来
看着母子远去的背影,铜陵市义安区社区矫正大队教导员俞宙重重叹了一口气:这又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大工程”!
张某,因犯盗窃罪于2022年11月4日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初次报到时,俞宙观察发现,面前这个22岁的青年,在交流时眼神飘忽不定,说话也无精打采,流露出冷漠、悲观的情绪。丰富的矫正经验提醒着俞宙,张某的矫正过程可能没那么顺利。
果不其然,矫正期间,俞宙给张某打电话询问近况,对方经常不能及时接听。俞宙和同事们决定上门走访。
一张床,床头摆着电脑,醒了就打游戏,困了就呼呼大睡,根本无心工作。张某的状态让工作人员揪心不已。
面对儿子的消沉,张父张母心急如焚,骂也骂了,并不奏效。工作人员尝试换条路径,重启心灵之窗。
“你天天在家宅着,父母又在上班,吃饭问题怎么解决的?”工作人员问道。张某回答:“我自己烧。”张父在一旁补充,“他做饭手艺还不错……”“别说了,这有什么用?”张某粗暴打断父亲的话。“怎么没有用?做饭也是一种技能,厨师也是一种行当。”工作人员的话似乎触动了张某的心弦,他若有所思。
工作人员深知,要帮助张某改变,必须从内心深处入手。于是,他们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张某量身定制了心理辅导方案。经过教育矫治,张某正视自己的过往,勇敢迈出改变的步伐。
他成为一家餐馆的学徒,用心学习每一道菜,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与人沟通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今年,张某如期解矫。工作人员回访时,张某高兴地分享,“我最近还在学驾驶,谢谢你们,唤醒了我对崭新生活的渴望,也让我找到了目标和方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施文斌 实习生 安妍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