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以其“谦和礼让”的精神闻名遐迩,而在池州市贵池区涓桥镇的“山口施”,则以“好人精神”成为新时代的道德标杆。“好人就在山口施”的百年佳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引领着基层社会治理新风尚。
“山口施”是涓桥镇联合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总人口600余人,以施姓为主。相传明末时期,施村隔壁的徐村因旱灾不得已偷割施村的稻子,施村人发现后非但没有阻拦,反而为割稻人送来饭菜。连续3天,徐村人割稻,施村人送饭送茶。第二年风调雨顺,徐村人将稻谷连本带利送还施村,两村因此结下善缘。此事被传到当时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耳中,他感慨地说:“谁说天下没好人?好人就在山口施。”从此,“好人就在山口施”便流传开来。
几百年来,这段佳话所蕴含的崇德向善的精神在一代代涓桥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历史的车轮驶至今日,“好人就在山口施”历久弥新,再次“出圈”。特别是近年来,涓桥镇深入挖掘“好人山口施”的精神内涵,打造了“嵓施工作法”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让德治引领基层治理“有例可循”“有力可发”。
“什么时候能跟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这曾是地处山区的涓桥镇叶管村人的期待,而今马上就要变为现实。眼下,叶管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施工现场建设正酣,该村花园组的村民丁伯友没事便来项目现场看一看施工进展,翘首盼望着通水的那一天。
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丁伯友去年下半年种了160亩小麦。然而,由于铺设管道的需要,村里需要占用他的4亩麦田开沟挖槽。看着茁壮成长的麦苗,丁伯友心中十分不舍,一度反对村里占用其麦田施工。“村干部上门来,言辞恳切地谈了一通,我便想明白了,通自来水是全村的大好事。既然咱们老祖宗在明朝时就讲‘让割三天稻’,现在我也‘让割四亩麦’。”丁伯友笑言。
可见,“好人就在山口施”不仅“以文养德”浸润人心,更是凝聚起了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形成了道德实践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新模式,蹚出了一条独具涓桥特色的“德治+”乡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子。而在这条路子的探索中,除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风文明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涓桥镇深入挖掘“好人就在山口施”的感人事迹,以“立路碑,树天灯”“让割三年稻谷,让人千亩山林”的佳话为纽带,着力打造“嵓施”品牌,传承和弘扬宝贵人文精神,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同时,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红色文旅小剧场”志愿服务品牌,拍摄了微电影《爸爸的合唱团》,让群众“沉浸式”汲取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与此同时,在“微涓桥”微信公众号开辟“学习身边榜样”栏目,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此外,在13个村(居)开设“积分制道德超市”,以道德积分激励善行义举,引导村民除陋习、树新风,持续提升乡风文明。
如今,在涓桥镇,“德治”正以时时处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社会和谐的“稳定器”。自2017年以来,该镇连续多年获得“贵池区平安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辖区内七一村、紫岩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联合村、四联村、叶管村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记者 尤忠祥 通讯员 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