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妍
“落苔红小樱桃熟,侵井青纤燕麦长。”未识《燕麦在上》时,我对于燕麦的印象大抵停留在有限的常识中。后因《滇池》包倬主编的推荐,我成为加拉巫沙老师《燕麦在上》的责编。读完这部散文作品集,一切关于彝地,关于燕麦的憧憬便有了出处,及至步入大凉山秘境,目之所及与心中的想象,一一有了对应,便也对书中蕴藉的内涵,更加感同身受。如今,燕麦之于我,已从实物、文本上的描摹而被赋予了更多的隐喻、意象和精神。透过《燕麦在上》,我看到了巫沙老师为我们写下的,在这纷扰尘世中得以安居乐业、和谐人际、慰藉心灵的良方妙策。
人类之美,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自然休戚与共。壁立的山崖间,碧绿的河水荡漾而过;悠远的古道上,懵懂的牛羊信步由缰。这样的美景,像一帧油画般的静美,如一首行板似的舒缓,让人恍若置身于童话中的绿野仙踪,或是神话里的世外桃源。燕麦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高高在上?难怪作者深情描摹燕麦“春光里经不住风雨,绿叶儿由嫩绿渐变成墨绿,茎秆直直的,节节拔高;再过些时日,枝叶多么优雅,每一枝都有自己的弧度,披风似的罩下来,围着主秆轻轻摇晃。”燕麦作为植物的形态美,在作者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若不是饱蘸着感恩之情的笔墨,怎能勾勒得这样细致动人。
除对赖以生存的燕麦由衷的敬意之外,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万物的爱护喜爱之情。因为心中有大爱,才能感知、发现世间的美好,才能将其他的生命体,视同如自己一般值得珍重。譬如《叫薇薇的马》中,薇薇是作者儿时的伙伴,相依成长,付出的真心换来“薇薇会辨析我的脚步声,瓮声瓮气地回应我。倘若距离远,它以嘶鸣代替,咴咴的声音在村庄上空飘荡”。每读至此,我都不由想起安娜·塞维尔笔下的黑骏马,它成为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动物形象,呼吁人们理解动物。而薇薇何其有幸,遇到了温暖它一生的主人。
人际之美,在于人与人和谐的状态之美。
作品以情动人,其中的舐犊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乡邻之情、师生之情、干群之情等等,不胜枚举,无不发自肺腑,令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正是各种人际关系的平衡,带来了整个社会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心之崖》中,围绕彝谚“母亲危坐悬崖边”,讲述了母亲为整个家庭和子女的费心操劳,无时无刻不像置身于悬崖边上,心甘情愿地忍受着焦虑和担忧。“母亲的付出是倾尽所有,付出的是情,付出的是泪,付出的是血”;《刚刚好》中,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恩师贺刚老师,尽管因为教学严格而被调皮的孩童冠以“聂茨(恶魔)”之名,他却不愠不怒,用火热的爱诲人不倦,投入他热爱的民族教育事业,赢得彝族人民的爱戴。多年后作者再回想起顽童的劣迹,不禁会心一笑,而贺老师当年挥下的竹鞭,“挥一下,一枚种子,再挥一下,又是一枚种子。原来,他早在我们的启蒙时期,就种下一枚枚梦想的种子”。
《空村,或嫁接的绿叶》《故园在对岸》中,新时代统筹城乡发展,基层党员干部不辞辛劳,不惧艰难,一户户一村村访查、动员,说服乡愁深重的老人们搬离不宜人居的深山,乔迁至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的新居。很多村庄的整体搬迁,得益于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汉彝人民居于一处,“兄弟情谊,生死情结”。更有年轻的村书记移风易俗,美化乡村,打算打造“集现代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休闲农业、观光娱乐和主题民宿为一体的特色彝寨”。作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在伦理、教化、礼义、德政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生之美,在于人自身和谐的心态之美。
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心态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只有每个人实现自我身心和谐,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主客观世界。《燕麦在上》中,作者多次以燕麦为例,展现了大渡河流域,多种文化交融之下,追求自身心态的平和。历史上的燕麦保卫战、爷爷临终前对燕麦的执念,无论是对于整个民族还是家族来说,燕麦都是闪闪发光的信仰,是文化精魂所在。然而,相较于其他饮食文化来说,高高在上的燕麦,彝民对其的烹饪“依旧局限于粗拙之范畴”。作者这样认为:“我隐约察觉到,饮食安于现状似乎是我族人的秉性。祖先怎么活,子孙便怎么活;我不负世界,也不愿世界负我,且豪迈得如此磊落和坦荡。”这样笃定自洽的强大心理,在如今万事万物、各行各业,都铆足劲地内卷,在现代人动辄精神内耗的境遇下,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
《燕麦在上》作为一部多主题的精品散文作品集,其内涵还不仅于此。在书中,作者用敏感深情的心灵体察人生,感悟故乡的草木,用细腻朴实不乏睿智的文字描述身边的人与事,钩沉其中的历史渊源,兼具丰富的文化含量与阅读趣味。全集中的核心作品《燕麦在上》,以燕麦保卫战为引,以家族的故事为例,满怀真挚地讲述了燕麦对于彝区无比深沉而厚重的意义。古往今来,燕麦不仅是彝区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更成为民族文化与信仰的符号,象征着彝族人民如同燕麦般坚韧、淳朴,而又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巫沙老师在作品中,以状物而至于精神,以朴实而达于崇高,这正是《燕麦在上》所蕴含的文学力量和艺术魅力。
行文至此,让我们再一次默念《滇池》文学奖给予《燕麦在上》的颁奖词:“燕麦是天,是信仰,是力量,亦是彝人的淳朴和倔强。以一株植物的姿态,在大凉山落地生根,透过金黄的质地,让人看到一个族群的坚韧和锋芒。崇山之上,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