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逐梦法治理想 守望公平正义
安徽律师与改革共进与时代同行
来源:记者 周莹莹 于迟 齐晓迪 阅读量:10000 2024-09-26 16:15:59

 

岁月镌刻梦想,奋斗成就华章。他们以法为业,以律为师,是法治进程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发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律师事业星火初燃;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安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从“法律顾问处”变为“律师事务所”,从“国家干部”变为“专职律师”,从寥寥几十人发展到两万余名律师,从单一的刑事辩护过渡到民事经济领域,扩展到非诉业务,直至参政议政等领域……

75载春华秋实,安徽律师秉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的初心,为推动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见证了法治文明的进步与嬗变。

搭乘改革春风勇立潮头

“我1981年4月进入合肥市法律顾问处,开启了我的律师生涯。”李益如律师已是80岁高龄。9月12日,记者在她的家里,见到了当年省司法厅准予执业的通知复印件。

早年间的律师工作环境简陋,李益如所在的合肥市法律顾问处隶属于合肥市司法局,只有一间平房、四张桌椅、一部电话,有百姓前来咨询,就在走廊的长板凳上坐着排队。

那时的法律顾问处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根据省律师协会提供的资料记载,自1980年6月起,我省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筹备法律顾问处,到该年底,全省建立法律顾问处20个,配备律师和律师工作者122人。

尽管1978年宪法和1979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但仍有人认为律师履行职责是替“坏人说话”、与公检法机关“唱对台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82年,屯溪律师舒征翔在黟县为被告人出庭辩护时,黟县一位主要负责人认为舒征翔“长了资产阶级的志气,灭了无产阶级的威风”,要其“滚出黟县”。

李益如也曾面临这样的压力。1984年,已经升任合肥市法律顾问处主任的李益如,组织刘启英等多名律师为涉嫌贪污罪的余某某等7名被告人进行辩护。经过认真分析,他们决定为其中3名被告人作无罪辩护。尽管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李益如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开庭的那一天,可以容纳一两百人的法庭座无虚席,庭审持续了5天,最终法院采纳了辩护律师的意见,依法对其中3名被告人作无罪判决。

李益如的名声渐响,可她在1993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48岁的她“下海”,建立安徽省第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合肥侨务律师事务所。

1993年5月,省司法厅正式出台了律师工作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律师事务所作为市场中介组织,不受行政级别和组织形式的限制,在人、财、物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管理上采取司法行政和律师协会两结合的管理体制。

时代浪潮风起云涌,积极拥抱变化的李益如,真切感受到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国企单位聘请李益如担任常年法律顾问,“打官司请律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律师的地位不断提高,李益如被合肥市政府聘请为法律顾问,并当选省人大代表。

“以前调查企业的工商档案,或者房产档案,都会遇到阻力。为此,我还写过提案。现在持律师执业证、律师事务所证明,或者申请律师调查令,方便很多。”执业40多年,李益如表示,律师的执业权利越来越有保障。

服务大局诠释担当作为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律师队伍的迅速壮大、律师业务的不断拓展、律师工作社会影响的极大提高,是安徽律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共有律师事务所1135家,律师24663人,有424名律师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直以来,安徽律师紧贴发展脉搏、主动围绕中心,收集社情民意、积极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金点子”。

“律所接受委托作为第三方,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到地方立法的起草工作中,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提升地方立法的科学性。”9月20日,在安徽苏滁律师事务所,李家顺律师向记者历数“战绩”:在《滁州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滁州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中,都有该所律师深度参与的身影。

其中,《滁州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查批准,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记者注意到,该条例共有5章41条。李家顺告诉记者,他们起草的条例初稿有80多条,“该条例从起草到落地历时一年多,社会各界关注度极高,逾万人次参与了意见建议征集,经过逐条逐句打磨,最终形成这部‘接地气、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性法规。”

今年,苏滁律师事务所又参与到《滁州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滁州市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滁州市水文管理办法》等地方立法中。在李家顺看来,这是新时代律师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

李家顺自1988年开始执业,1990年行政诉讼法施行之后,其代理了不少行政诉讼案件。“民告官”案件难办,但李家顺往往能从大量证据中抽丝剥茧,准确援引实体和程序依据,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在与行政机关打交道的过程中,李家顺经常会就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案件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近年来,随着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李家顺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事后化解矛盾纠纷变为参与决策防范法律风险。

这给青年律师树立了标杆。作为滁州市律师协会会长,近年来,李家顺致力于搭建青年律师成长平台,组建“强链”律师服务团和“同心”律师服务团,走进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参与基层治理;鼓励青年律师积极参加辩论赛以及本行业、跨行业的业务交流,锻炼实践能力。

“律师执业,要牢牢把握‘三线’:树牢‘天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生命线’,实现律师职业价值;坚守‘底线’,确保执业行稳致远。”这番话,李家顺与青年律师共勉。

律师出海护航企业掘金

“在安徽,做涉外业务?你再好好考虑考虑。”执业之初,同行的一句戏谑,让蔡荣凤律师记忆犹新。从不被看好,到业界领跑,蔡荣凤归因于两方面:一是个人的努力,二是时代的红利。

2011年开始执业的蔡荣凤,是一名“跨界选手”。本硕学医的她,是典型的“学霸”,在校期间拿到了上海市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全国二级翻译资格证书,毕业之后又顺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集法律、医学、外语等多项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凭借着自身优势,蔡荣凤参与到中外合资企业的投资项目中,为客户识别并化解法律风险,保障项目的有效进行,渐渐崭露头角。

2016年8月,蔡荣凤陪同省内一知名施工企业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在农村净水项目(国际工程EPC项目)中提供投标阶段法律服务。来到异国他乡,条件虽然艰苦,吃住都不习惯,但蔡荣凤通过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敏锐捕捉到安徽乃至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亟需专业能力匹配的涉外律师参与。项目结束后,她据此撰写的《巴基斯坦国际EPC项目法律风险防控与应对建议——以旁遮普省农村净水项目》论文,在第十五届华东律师论坛中斩获一等奖。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跟进一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与实施,我省把培养高素质涉外律师人才提上日程。

2018年1月,省司法厅、省商务厅、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领军人才,为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我省企业和公民“走出去”与外国企业和公民“引进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蔡荣凤搭上了这班“出海快车”。同年6月,省律师协会招募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首批成员,蔡荣凤入选。同年10月,全国律协在全国范围内严格遴选出20名涉外律师,赴美英进行培训,蔡荣凤再次入选。为期一个月的国际仲裁课程培训,她收获颇丰。如今,蔡荣凤在涉外法治这条赛道上,已拓展了国际工程、国际贸易、境外投资、涉外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等多个方向,代理业务的足迹已涉及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等十来个国家。

作为省律师协会涉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荣凤肩负重托:除了要身体力行当好“性价比高,安徽企业家门口的涉外律师”,她也在自己所在的中银(合肥)律师事务所培养年轻的涉外律师人才。蔡荣凤相信,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前景广阔,安徽律师将大有可为。(记者 周莹莹 于迟 齐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