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初心在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法院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以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新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安徽高院认真组织传达学习全会精神,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法院工作、检验法院改革实效的标准。
新中国成立75载,“人民”二字已深深镌刻在安徽法院各项事业发展中。
公平正义更加“触手可及”
开庭要带一沓材料,翻找证据耗时耗力;纸质卷宗堆积成山,无从下手;送达取证全靠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这样的日子在安徽法院系统已成历史,无纸化办公逐渐成为常态。这得益于省高院在2022年3月推行的无纸化办案试点工作。
无纸化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纸张“瘦身”,更是办案“升级”。4月26日,芜湖市三山经开区人民法院首次尝试以线上“单轨制”无纸化办案模式,适用速裁程序当庭宣判5起诈骗案件。案件采取集中审理的方式,从开庭到判决仅用时37分钟。这是我省法院自试行“醉驾类”刑事案件线上“单轨制”办理以来,首次尝试将应用范围拓展至办理诈骗类案件。
“本来我还担心对方在国外,要回来调解不知道要等多久,没想到还可以线上调解,真帮了我大忙!”前不久,一起跨国民间借贷纠纷在合肥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明珠法庭云调解室,得以顺利化解。前后仅用一个小时,得到当事人的高度肯定。
说起我省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合肥无疑走在前列:早在2016年,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在全省率先使用语音助手,实现平均审执时间缩短了近4天。今年8月27日,该院推动建设的人工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将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
“以前办案查财产、冻结等调查工作都需要法院干警到柜台办理,有时候两个人都要跑两三天。现在法官坐在办公室,点一下鼠标,就能快速查询当事人信息、进行线上查控和冻结等。”合肥中院信息技术处处长孟松说起法院智慧平台建设如数家珍:执行流程节点信息推送系统架起当事人与法官的沟通桥梁;“司法查控+不动产登记”平台规范不动产在线查控工作流程;电子数据证据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提升司法公开透明度……
孟松介绍,2022年,合肥中院在全国率先融合量子加密技术打造“5G+庭审” ,在提升在线庭审便捷性的同时也保障安全性。该项目入选《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并在2022年度人民法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中获评二等奖。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我们桐城有著名的‘六尺巷’礼让典故,先贤都能各让三尺土地,你们都是兄弟姐妹,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呢?”今年初,一起矛盾尖锐的遗产纠纷案在桐城市人民法院双港人民法庭庭长赵文生的调解下,得以妥善化解。
因“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而闻名的六尺巷,已成为桐城著名历史文化景点。从2010年开始,桐城法院孔城法庭先行先试,将“六尺巷”典故融入调解工作。2015年6月,该庭创新推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形成“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2023年10月,“六尺巷六步走”调解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这是安徽法院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积极融入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推动出台《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将万人成讼率和“无讼村(社区)”创建纳入全省平安建设考评体系;
与省市场监管局、省工商联、省中小企业协会等13家单位健全诉调对接机制;
制定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指导意见,积极参与“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周末法庭”“村居微法庭”“无讼服务点”直联群众,既化解纠纷,又宣讲法律……
全省各基层人员法院因地制宜,积极融入地方治理大局,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多点开花趋势。
淮南市各基层法院向辖区“无讼村(社区)”共选派51名“无讼”指导员,开展调解指导、司法确认办理等工作,通过“驻点”办公,发挥纠纷化解“1+N”整合功能。
凤台县人民法院创新打造“凤调语顺”品牌,在未设立人民法庭的乡镇建设“凤调语顺”村部法庭 17 个,变“群众上法院”为“法官进村居”。
天长市人民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总对总”平台,建立“天长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以来,化解了多起企业之间的纠纷,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法院陆续成立“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金融商贸诉调中心”等调解平台,每年平均调解800多起案件。
……
据悉,2024年以来,全省4461家基层治理单位在社会治理前端化解矛盾8.5万件。
安徽法院还注重发挥司法建议促进治理作用,滁州法院针对物业纠纷大幅增长情况,向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府院联动开展专项整治,司法建议内容也被纳入地方性法规。
纸上权益兑现“真金白银”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安徽法院闻令而动,积极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组织开展规范执行专项行动,加强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健全网络查控系统,推广执行单兵系统;集中开展涉民生案件、涉党政机关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强化执行联动,常态化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阶段性目标实现后,安徽法院乘势而上,线上线下持续发力,向“切实解决执行难”阔步迈进。
2023年以来,全省法院先后开展“惠民暖企”“徽动执行”等集中执行行动,聚焦涉金融债权、10万元以下小标的等案件加大执行力度,推进联合打击拒执犯罪,有力震慑失信被执行人。推进交叉执行工作,通过采取指定、提级执行等措施,集中攻坚执行难案积案。
执行工作难,关键在查人找物难、财产变现难。
安徽法院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建设,联合省公安厅开展车辆查封、解封线上办理试点,与省自然资源厅健全不动产查询、控制等业务办理协作机制,与省数据资源局实现企业基本信息数据线上对接共享,推动将解决执行难工作纳入地方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
搭乘信息化直通车,省高院于2013年研发“案款智能监管系统”,实现每一笔案款收、存、管、发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同步配套“网格化”建立案款专员队伍,通过案款智能监管系统,对案款是否及时发放、“一案一账号”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常态化全覆盖核检案款发放情况,确保应发尽发,系统自动留痕,做到了案款管理规范、高效、透明,让真金白银更快装进当事人口袋。该系统被评为“2023年度数字法院典型案例”。
同时,全省法院持续开展“6·18”“11·11”网络司法拍卖活动,畅通执行财产处置“快车道”,大幅提高涉案财产变价效率和溢价率。
今年“6·18”购物节前夕,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网络司法拍卖节直播活动。短短一个多小时就吸引了4.3万名网友在线观看,共计成交金额99万余元,最高溢价率达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