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凝眸东崖阅九华
来源:张从柏 阅读量:10000 2024-10-11 15:45:21

□张从柏

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壮丽的山川景色和林立的庙宇景观,被誉为“东南第一山”,成为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

初上九华,是近四十年前的一次初夏之旅;撞见东崖,是在进入山中的那个傍晚。从山北乘车盘旋而上,到达九华街已近黄昏。入住由老寺院改建的东崖宾馆后,天色已渐黑。街头漫步,忽见街东横列一长带状的黝黑山体,在幽蓝的天光下似一道屏障。询问得知此山叫东崖,峰巅有东崖禅寺遗址,我们住处是旧时东崖下院。这次的不期而遇和随后登临,东崖在脑海中已刻下印记;几年后再到九华、再上东崖,触发了深入探究一番的欲望。

“晏坐”起佛国

九华山绵亘百余里,群峰耸立,有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主峰海拔1342米。山体林木葱郁,怪石嵯峨,幽谷深邃,自然风光雄伟瑰丽。绿海佛国九华山,其佛教缘起于东崖。东崖又名插霄峰,海拔817米,南北与小天柱、摩空岭比肩相接,峰岭一脉连通,屏列九华街东。唐开元末年,新罗国僧人金乔觉几经辗转,卓锡九华。初来九华山,在东崖静僻处择一岩洞栖居清修,且常坐东崖之巅一方巨岩上诵经禅思。此后佛教信众称之东崖“晏坐”,巨岩亦名之“晏坐石”。唐至德二年(757),山下居士诸葛节等乡绅游山行至东崖,见其苦行深为感动,于九华谷地修建化城禅房,请其离洞居住。此后,高僧率徒众在九华谷地凿渠垦荒,造田种谷,同时苦修不懈。其圆寂后被奉为地藏菩萨化身,称金地藏,建肉身塔纪念,九华山遂成地藏王道场。唐建中初年,化城禅房由朝廷赐名“化城寺”。化城寺由此成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声名传扬,香火也日渐兴盛。

自初创化城寺至唐朝末年,九华山中先后兴建了福安院、无相寺、清修庵等。两宋时期佛寺庵堂已有25座。明末清初,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明廷几次资修化城寺,赐《藏经》,增建天台寺、招隐庵、摘星庵(后即百岁宫)等30余处;清廷赐“御笔”匾额,三赐《藏经》,且资修庙宇等。至清末民初,九华山据传有寺庙庵堂300余座,僧尼甚众;形成四大丛林即甘露寺、东崖寺、百岁宫、祇园寺,其中始建于明代的祇园寺为四大丛林之首。化城寺前的九华街,已有百十户人家,经营着香烛、木鱼、念珠之类宗教用品和土特产生意,街市已成雏形。此时,九华谷地春树连村,香烟缭绕,庙宇掩映在古木林荫中。九华山中已是寺庙林立,呈出一派绿海佛国景致。

东崖以及峰顶的巨岩“晏坐石”,因为地藏王菩萨初来九华在此栖居、静修,僧众视为佛缘之地。明正德年间,有僧人在此结茅,后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明万历年间易“晏坐堂”为“东崖精舍”,明末扩建大雄宝殿、天籁轩等。清同治年间重修殿舍,建万佛楼、地藏殿、禅堂等;民国初年修建“僧寮”,殿宇层叠,规模宏伟。1933年的冬日,东崖禅寺毁于火灾,仅存钟亭,僧众移于之前在化城寺东建成的东崖下院。禅寺虽毁,但“晏坐石”依然静立东崖之巅,俯视九华、闵园谷地丛集的寺庙庵堂;遗址老树连丛,悬壁下一凹石林荫处,树枝挂着条条红绸带,打坐、清修似乎从未在此停息。

“云舫”见奇景

东崖山峰绵延屏列,峻峭高耸,峰顶有花岗岩巨石压顶。这块巨石高10多米、长约20余米、宽在10米左右,石面平阔,面南断壁尤为险陡,形如古代舫船,故又名“云舫”。当云雾从两侧峡谷升起、缭绕峰顶,此时“云舫”似浮于云海;伫立石舫,愰如乘艨艟巨舰航行在烟波浩渺之上。若从山下仰望峰顶,巨岩“云舫”又如苍老昂首,巨石棱角如齿如角,松竹野草如须如鳞;若是云铺峡谷,巨岩浅露,则如游龙戏水,让人心悸。“云舫”景致奇特壮观,“东崖云舫”曾为九华十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留有诗文描述、赞美。

东崖峰岭横亘于九华、闵园谷地之间,花涧溪、龙溪夹峰奔流于东西两侧的谷底,流入西北面山腰的龙池。这龙池四时碧水不竭,夏秋之季,行走东崖或立于“云舫”之上,有时会看到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发生:当雾气从龙池水面涌起,由淡而浓,由缓而速,触碰峰壁则分成两股云团,自东崖峰岭两边翻卷而过,分别涌向九华街和闵园。只见云雾涌动如瀚海潮流,翻卷又似狼奔豕突,景象十分壮观。云烟飘移中,九华街和闵园一带便彤云密布,随即急雨滂沱或细雨淅沥。待雨后云开雾散,残云薄雾由居西北面的九华谷口回流而下,渐为山川草木所吸收,飘至龙池水面消失,似被龙池一口吞没。这一“吞云吐雾”的奇观,亦为东崖山景添上了神秘、魔幻的色彩。

东崖巨石“云舫”之下、峰之两侧,崖壁陡如刀削,谷深望之不见其底。其西南的九华盆地,寺庙林立,香烟缭绕,街市俨然;东北向峭壁、奇松、怪石相映成趣,沟壑之下的闵园峡谷,竹海绿波,清溪幽潭,茅蓬瓦舍,尼庵点点。明代大学者王阳明曾两到九华,常端坐东崖“云舫”之上,并写下《崖头闲坐漫成》等诗描绘东崖景色;且手书“云深处”“云舫”刻于东崖石壁,至今石刻犹存。登上东崖、静立“云舫”抬眼东望,青峰屏列,峰形各异,有的如刀削斧砍般险峻,有的则如诗画般秀美;连绵山峰形成天然睡佛,神奇的姿影让人感到惊异。两峰峡口间的天台正顶、悬梯倒挂样的登山石级,还有鹰峰下的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爬壁),清晰可见。山峦叠翠,庙宇隐现,天光云影,一幅静谧美好的画面展现在眼帘中。

“东峰”鸣洪钟

东崖,旧志书多写作“东峰”,九华僧众历来也常以“东峰”相称。此峰虽不甚高峻,却是九华山名峰之一。峰巅的东崖禅寺,历经岁月风雨,至清末民初已是殿阁层叠、堂轩宏丽,列为九华四大丛林之一。清同治年间扩建禅院时,修建钟亭一座。钟亭高近10米,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亭内置巨钟一座,重约3吨。相传此钟在山下铸造而成,移至东崖费时两个多月。此钟亭在九华山各大寺院中独树一帜,且亭内上层歇居、底层悬钟,有僧人长住专司诵经、撞钟。东崖禅寺遭火焚后,钟亭幸存。此后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钟亭孤零却时有僧人住守,钟声仍不时地在“东峰”敲响。

佛寺禅院的洪钟、大鼓,是寺院中必备的大法器。所谓“晨钟暮鼓”,便是佛教丛林禅音脉动和僧侣诵经祈愿的日常。自古以来,九华山几大寺院都先后悬置铜(铁)铸造的大钟,如甘露寺、旃檀林、百岁宫以及天台寺等。居九华街中心、开山祖寺化城寺,据传原有一座大钟,重约万斤,后毁于兵燹。清光绪年间再铸一口洪钟,重约2000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钟铸造精美,音质洪亮,瓮声悠远。九华山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道场,各寺庙大钟统为“幽冥钟”。旧时撞钟多在傍晚起始,称为“晚钟”,表示幽冥世界钟声不息;每次连撞108响,寓意惊醒昏迷引生善心。地藏宏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借助钟声得以感召和传扬。东崖禅寺钟亭门前的警世长联:“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和横批“佛法无边”,正是幽冥钟声禅意的最好注脚。

九华山群山之中,有近百座大小寺庙,九华谷地更是丛林散布。每当夕阳西沉,白云归岫,僧俗共处的九华街灯影初现,一片祥和。此时,化城寺晚钟悠然响起,四山响应。山中寺院随即同时撞响“幽冥钟”,僧尼亦随钟声开始焚香诵经,俗众也慢下手脚沉入宁静。“东峰”之上、东崖寺钟亭的幽冥洪钟,回应化城寺钟声,猛然撞响,钟声如在天上轰鸣,震动八方。诚如古诗所描绘:“东崖钟声一杵,声闻九十九峰。”天光幽蓝,凉月萧萧。行走九华街头,眼前是“晚来香火因缘盛,钟送梵音澈太空”。静坐“东峰”山岩,长风浩荡,聆听悠扬、绵长的钟声,仿佛置身天上佛国。钟声充满神秘和灵性,让人敬畏,又油然而生一种宁静、平和和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