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月是故乡明
来源:陈永兵 阅读量:10000 2024-11-06 16:08:34

□陈永兵

每年离中秋节还有十天半个月的时候,在老家县城居住的母亲就会多次打电话或通过视频聊天,叮嘱我和妻子要带着她重孙女回家过个中秋节。母亲会如此反复地询问、交代,什么时间回去?想吃什么菜啊?女儿、女婿和外孙女是不是同我们一起回去,等等。

总之,在挂断电话或视频前,老人家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叮嘱,一方面担心儿女会忘记;另一方面,也凸显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那年,受疫情影响,出生不久的外孙女因请不到保姆需要我们去照料,我和妻子无法回去陪父母过中秋节,老母亲为未能如愿见到重孙女而伤心落泪。

今年中秋节前一周,母亲就催促父亲把饭店的包厢订了,说是第一次接重孙女过节要搞得隆重些。

谁料节前两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同时患病毒性流感,尤其是外孙女症状更严重些。为照顾父母情绪,我和妻子决定提前回老家陪父母过个节。

那天中午,孙子孙女和重孙女都不在身边,面对如此冷清的场景,年迈的父母略显伤感,我们边陪父母喝酒、吃菜,边唠嗑。聊着聊着,聊起过往之事,聊起我的小时候,聊起了儿时的中秋节。

母亲告诉我,舒城乡下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过在早上,中秋节过在晚上。虽不知什么原因,但儿时的我总期待早点过中秋节。

中秋节那天,除吃到舅舅新挖的山芋、花生和新摘的石榴、棠梨外,还能吃到外婆和小姨娘做的又香又甜的月饼,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节前几天,舅舅和小姨娘分头到地里挖山芋、拔花生,或上街买果品、烟酒、糖茶等。

那时候,生产队给每家都能分到一块巴掌大的田地,供各家自种蔬菜,称作“自留地”。外婆家的那块地除种些家常蔬菜外,多余地块很少了。即便这样,舅舅也会想方设法,把田间地头能用的地都用上,种上一些山芋、花生、黄豆等。

老家乡下是黄泥土质,土壤不肥沃,不太适宜种植五谷杂粮。往往一根藤下才长有几个小不点的山芋蛋,花生粒就更小啦,凑在一起仅够全家人吃个两三顿。

中秋节恰逢石榴、棠梨和葡萄成熟季。

乡下年长者人家,会在节前买上几个大红籽石榴,放在案桌上当供品,寓意老人健康长寿、家庭团圆、幸福吉祥。

外公家条件不算好,中秋节也没有石榴和葡萄摆上桌案,而是摆放家里老梨树产的“棠梨”当供品。

外公家屋前有口小水塘,塘边长着一棵据说已有百年之龄的梨树。这棵老梨树径约一米多,树高有一丈。原来它不是梨树,而是一棵野生的棠榴树,经与梨树嫁接后,称为“棠梨树”,结的果叫“棠梨”。

历经百年风雨,这棵老梨树仍铁干嶙峋,肌肤如墨,虬枝如龙,横空逸出。春天,清风徐来,满树花开,花白如雪,花枝招展,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丝丝甜意扑鼻而来。

虽然命运多舛,这棵老梨树生命力却极强,每年都结两三百斤棠梨,全摘下来要装满四五稻箩,它结的梨酸甜皮薄,酥脆爽口,风味独特。

每年摘梨时,大人都不允许我爬树冒险,只让我穿着舅舅用的捕鱼衣,站在水塘中间的梨树底下,拿着网兜接住舅舅用竹竿钩下来的棠梨。

摘梨那天,老梨树下围满大人、小孩,大家不光要品尝一口皮薄、肉脆、汁多、酸甜的老果子,还有人要给老梨树系上红布条或红丝线,从心中祈福老梨树来年生长更加茂盛。

中秋节前夜,月色朦胧,家家户户忙着做月饼。

外婆将提前准备好的面粉、麻油倒进锅里,舅妈在灶口拉风箱加柴火,待翻炒出金黄的油酥,再将油酥、青红丝和白糖倒进面盆,搅拌均匀做成月饼馅。

外婆把月饼馅包在早已发酵好的面团里,再摁进木刻的模具里压扁、倒出来,顷刻间,一个个圆圆的、印着小动物图案、花纹图案或“红双喜”图案的月饼就成型了,后再码进大锅里慢慢烘烤……而我则围着灶台眼巴巴地等待着。

住在城里的二姨娘家,中秋节吃的月饼是从商场里买来的用牛皮纸包裹着的大月饼,每个足有半斤八两,圆圆的、厚厚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让人馋涎欲滴。

随意掰开或切开一块,绿色的、红色的甜丝,黄色的花生仁儿和无色的冰糖馅就露出来。二姨娘告诉我,那叫“五仁”月饼。冰糖馅的月饼也是我的最爱,那冰糖粒儿含在嘴里甜丝丝的,舍不得咀嚼,任其在嘴里慢慢融化,每次吃完仍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管是外婆做的,还是二姨娘购买的或是庄子上叔叔婶婶送给我的,那些年的月饼曾是我儿时舌尖上最美的味道,更是一年中望眼欲穿的期盼。

近几年,商场超市中秋月饼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缤纷炫目;餐桌上的各种点心、糖果也是琳琅满目、甜蜜酥软,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中秋节,意味着温暖和团聚。有父母双亲健在,可以报养育之恩;有儿女外孙绕膝,可尽享天伦之乐。

如今,母亲年岁大了,也不再做月饼了,老人家却没忘记摆上一盘从超市买回来的同样包装精美的月饼,用来招待远归的儿女。但母亲一定没有注意到,那盘甜脆香美的月饼却少有人来问津,不是月饼不好吃了,而是当年母亲和外婆、小姨、舅妈手工制作的月饼里面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多少年过去,因年龄大血糖高,也有多少年没敢吃过月饼了。但那份承载着对亲情的温故和曾经美好眷恋的月饼,凝聚在记忆里的中秋味道,仍足以让我穷其一生去追忆、去品味、去恋想!

前几天,我家附近商场举办中秋赏月活动,给现场小朋友送大红灯笼,外孙女也荣幸收到礼物。晚上,开心的她提着红灯笼,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念叨,勾起了我的思绪,小时候“玩火把”的快乐又萦绕在心头。

中秋节晚上,在大人把酒赏月之后,会领着孩子一起“玩火把”。“火把”是用稻草、豆荚秆捆扎在一起,传说“玩火把”是乡下风俗,具有驱邪赶怪、庆祝丰收之意。

当晚,等到月亮最圆最亮之时,庄子上大人小孩一起高举火把,在田间地头的泥埂上走着、跑着、闹着,甚至大声呐喊着,欢乐声随着银色月光布满乡村的每个角落。

外公家住的是土墙草房,门前水塘旁有块空地,是舅舅开垦的菜园,菜园边上也种了几棵桂花树。在秋风习习、秋意浓浓的夜晚,坐在门前月光下,仰望一轮明月挂空中,闻着空气中弥漫桂花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和青草青菜的清香,是多么的惬意。

伴随蟋蟀、蛐蛐等秋虫愉悦的欢叫声,外公搂着昏昏欲睡的我,非要给我讲一遍民间传说中那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月宫里有玉兔……吴刚捧着桂花酒”,对《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一直充满着无限好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刻,我突然想起每晚睡前要外孙女背的这首《静夜思》。明月还是那轮明月,月饼也还是家乡的那种月饼,然而那份意境却再也找不回了。

皓月星光,细数宁静流年。那丝丝缕缕的记忆,流淌着过去的美好,流淌着曾经的温馨,也流淌着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