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庆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尺巷典故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文化融入法治建设,推出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打造了法治实践“六尺巷样本”。相关做法被推荐为全国第三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项目,在沪苏浙皖长三角一体化司法行政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党建引领,法治宣传筑根基。构建“四级书记一齐抓”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将推广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写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强化统筹推进、会商调度、督导考评。始终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纳入科级干部培训班等培训学习计划。开展宣讲、专题报告会、“七进”等活动,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不断推动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六尺巷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切实筑牢“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法治理念根基。
依法治理,执法司法畅民意。紧扣群众关切立法,制定出台养犬管理条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努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大力推行柔性执法,注重教育引导、以理服人,对于部分轻微违法行为,采取教育、劝导、警告等方式,引导当事人自觉改正违法行为。打造“六尺巷农民工维权驿站”,优化“行政执法+劳动仲裁+司法调解”劳动纠纷调处机制,累计追回欠薪984.74万元,涉及农民工人数822人。首批创成全省“枫桥式人民法庭”4个,在镇村推广“宜调六尺巷”平台,广泛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操作规程,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司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源头治理,矛盾调处解民忧。编制印发《安庆市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指引》,推动“综合性”“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网络全覆盖。全市已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800家,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153家,村(居)调委会1555家,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84家,企事业单位调委会8家。全市现有调解员7636人,其中专职调解员1605人。依托矛调中心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六尺巷”等地方特色品牌调解工作室526个,其中“六尺巷”调解工作室15个,“三孝” 调解工作室145个,“乡贤” 调解工作室252个,其他调解工作室114个。全市调解组织每年化解矛盾纠纷案件总数均在4万件以上,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9.2%以上。
文化传承,礼让和事润民风。创作《六尺巷·宽》等一批具有六尺巷“谦和礼让”内涵的法治文艺精品,让法治文化赋予地方传统艺术新的内涵。《黄梅声声唱普法》代表安徽精彩亮相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开幕式,获得一致好评。将六尺巷历史典故中的“和为贵”处事理念、“谦和礼让”做人美德深度融入村规民约、道德评议范畴,融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申报等活动之中,推动形成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法治文化宣传格局。建成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个、市级104个,法治文化公园58个,法治文化广场、长廊、文化馆等1586个,群众家门口的“六尺巷法治文化圈”已然形成,营造了“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 (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