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
深秋时节,我和三两好友驱车一路向南,沿着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旅游路线,前往皖西大别山深处的东石笋赏秋。从喧嚣的六安城区到东石笋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对于东石笋我并不陌生。早在80年代中期,我在毛坦厂中学读高一时,在班主任张维权老师(后担任过毛中校长)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到东石笋春游。当时高一有4个班,只有我们班组织了这次活动,由此可见,张老师的教学理念很超前。从毛坦厂中学出发,到东石笋约9公里。那时大山深处,堪称是穷乡僻壤的地方,更何况东石笋是大山里的大山。沿途目之所及,除了山上原有的树木和山民种植的茶树,及山上隐约的几间茅草屋外,其余皆是荒芜。我们趟了多少条小溪,拐了多少个弯,已记不清了,只知道走了很久很久才到石笋脚下。
当我们见到石笋的那一刻,之前的身疲力尽顿时不见了,全班同学兴奋至极。但见有一巨石为柱,像巨大的笋,拔地而起,迸发出生长的力量,直插云霄。据测高约38余米,底座直径约15米,鬼斧神工,惊奇万状。满山遍地的水晶石灿烂夺目,石笋脚下则有溪流环绕,流水穿插于乱石之中,形成瀑布、深潭。清代诗人闻行之曾赋诗赞曰“乱石水深急,鸟轻天地空。平原树尽处,云拥一孤峰”。那是我第一次行游东石笋……
“冯老师,不好意思,我来迟了。”一声响亮的招呼打断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在景区大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位干练的中年女性,她就是东石笋村支部书记汪昌华,之前电话联系过。此行说是赏秋,实则主要想走访东石笋村,想对那里的人和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多一份了解。
东石笋,坐落于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最南端,属典型的山区,位居江淮分水岭岗岗坎坎,群山突兀,溪流环绕,起伏跌宕,最高峰海拔760多米,集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亭、廊、水榭、寺庙和徽派建筑于一体,堪称旅游观光、怀古揽胜中的一绝,被誉为“安徽的九寨沟”。深秋的东石笋景色宜人,弯曲盘旋的山路两旁,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据说东石笋大小瀑布就有90多条,最高的长达90多米,雨水季节瀑布水流更大,非常壮观。
汪书记是土生土长的石笋村人,1999年到东石笋村工作,转眼间25年过去了,这一路,她看着东石笋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感慨万千。她说,山里的这条路在这二三十年的岁月中,从泥土路变成石子路,又从石子路变成现在的沥青路。每一步的变化她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我们抵达东石笋山顶处,顿觉阵阵隔世的清凉与芬芳扑面而来。鸟鸣引路,溪水唱和,方知我们身处的秘境宛如一颗明珠,静静地滋养于皖西大山的怀抱。石笋山,它不是一座山整体矗立在平地上的,而是由一片片的片状石垒成的,是自然景观里很奇特的一种现象,就像“天书”一样,故称“中华第一石笋”。石笋山是由两组断层在此交汇,再经崩塌作用形成的残山,大自然的造化,没有一丝人工雕琢,从山顶到山脚,整个山好像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恰似一幅清新翠绿的盆景山水画,令人赏心悦目。
在山顶处有一块空地,我们看见有秋千、水网、独木桥等,汪书记说此处正在打造笋心乐园,年底竣工。这里原先是一处遗址,有一方水塘,在此基础上打造水上魔网,属儿童项目。在安徽省周边,这是第一家。游人到此游玩时,可以给孩子们一块属于他们的儿童天地。
从石笋山脚下继续向南,一条蜿蜒的沥青路“引领”我们来到废弃的“S240道路终点”,这里还保存着几间较为完好的徽派古民居。一排泥墙瓦顶老旧民居,古朴厚实的木质双开门黑黝黝的,门锁紧闭,较为醒目的是特意张贴的春联、悬挂的灯笼,依然红彤彤的。此时此地,青山环绕,树木葱茏,随处可见欢快流淌的溪水,和自由呼吸的花草。只是不知这溪水从何处来,又流向何处去……
我问汪书记,现在村里居住的人多吗?她说以前因为山里太穷,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有年老体弱的人出不去,只能守在山里,包括她自己也在外打工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不同了,国家促进乡村发展政策好,各种补贴补助和优惠条件,许多外出打工的山里人也陆续回村创业了。”说到这,汪书记脸上扬起明媚的笑容。
东石笋为变质岩构造地貌区,山石结构非常独特,不宜种植庄稼,却适合种植野茶。东石笋的野茶是很有名的,早在毛中读书时,就常听舅舅说,还是山里的野茶好喝。后来,每到春茶上市时,我总要来东石笋采购野茶,既游玩了东石笋,又带了一身茶香而归。我喜欢用玻璃杯泡茶,只因用很烫的水泡开野茶时,杯中就氤氲出东石笋层峦叠翠的模样……
下山时,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迈过仿古桥,眼见一片茂密的古树、竹林里,几间“老三线厂”改造成野茶生产车间和土特产展室。勤劳的东石笋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各种特产,茶叶、竹笋、水晶石、各种假山,等等。展室里展出麻包干子、葛根粉、泡菜、咸货等土特产,及东石笋野茶、董大姐酥饺、徐氏大红袍油纸伞、手纳千层底土布鞋、木杆秤等非遗产品。
在东石笋村深耕20多年的汪昌华,2018年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她介绍说,石笋村前些年的茶叶发展主要是靠农户自己家炒茶并售卖,茶叶品质不一,口碑也一直打不出去,因此出售的价格较低。近几年农业发展趋势明朗,新型农民品牌意识增强,村“两委”商讨后,决定统一收购农户初加工的茶叶,再进行二次加工包装后统一出售,既能带动农户稳定收入,也能把东石笋茶叶的品牌树起来、打出去,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她说,在这些年发展过程中,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带领村里致富,就需要有更长远的规划。村集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也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东石笋村成功入选2023年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深秋十月,公路旁一簇簇殷红的栾树果实,红灯笼般醒目,路边野菊也绽放出鹅黄色的小花。深秋的东石笋,层林尽染,在夕阳的照射下,散发出金色的光,让我再一次领略到东石笋独有的魅力,期待“笋心”开花结硕果。
东石笋,我怎能不留恋于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