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是交通文化、安全文化、法治文化交融形成的子文化,蕴含交通元素、文化基因、法治精神、安全内核,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交通事故提供文化助力。当前,我国推行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法润安,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建设交通强国、文化强国和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战略响应,更是推进交通安全治理现代化、塑造长期稳定交通安全态势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理论指引明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价值理念的重要源泉和实践活动的根本遵循,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一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共建共治共享交通安全,更好满足人民对交通出行快捷度、舒适度和安全感、幸福感的多样化需求。二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交通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防范转型,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发展格局。建设交通安全文化,关键要全面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党委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培植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三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对“人车路企环境”等要素高速活跃增长、各类交通风险交织叠加的考验挑战,实现与交通现代化相匹配的高水平安全稳态,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具有深沉、持久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安全韧性。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当然赋予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历史使命,藉以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为道路交通安全持续能动地浸润滋养、“铸魂赋能”。四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之下的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核心是确立和遵行法定的交通规则,当以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文化,要融入和依托法治文化,营造一切道路交通活动务必依法进行、依法管理的制度和氛围。
开展学术研究强支撑。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学术理论比较薄弱,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实务部门应加强学术研究,为实践活动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研究基本概念原理,准确界定其内涵外延,解析形态特征、核心要素、价值目标、作用机理、功能效应等,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学术共识。探寻发展规律趋势,比较古今中外交通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立足中国交通量大、混行程度高、交通结构复杂的特色,着眼“零伤亡愿景”等国际视野,展望高度机动化社会和智能网联交通环境下交通安全文化的未来图景。建构实践理论体系,从系统化、体系化角度,立足实践各方面全过程,就目标规划、动力机制、形式载体、任务举措、方法路径、要素保障和效果评价等,提出理论框架和学术见解。
深化内涵建设重践行。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首在内涵的发掘培育,重在理念的传播弘扬。理念文化方面,注重“两个结合”,文化融通、文明互鉴,守正创新,丰富发展更多的新认同、新共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髓,进行符合现代交通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比如由成语“不越雷池一步”联系到“红灯停”,将“六尺巷”典故“礼让”运用于事故调解和通行规则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取“文明、和谐”“公正、法治”“诚信、友善”,凝炼出尊法、自律、礼让、文明的交通文化要义。借鉴联合国“零伤亡全球行动计划”和西方交通先进国家的可持续安全、未来安全道路等理念,坚定发展我国交通事故“可防可控”“减量控大”、提升道路和车辆本质安全等策略思想;制度文化方面,前瞻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车路协同技术背景、共享出行模式,修订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主干的法律法规、配套规章和技术标准,制定新的路权、事故认定规则,改革创新车驾管、道路隐患整治等制度;行为文化方面,强化交通工具生产制造基于标准约束下的安全性、一致性,突出交通参与行为模式基于规则指引下的自律性、规范性,增进交通安全管理活动基于安全导向下的依法性、科学性;物质文化方面,在新质生产力驱动和科技赋能下,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设施、新业态、新模式,为道路交通活动创建与时俱进的软硬件运行环境等物质基础和文化载体。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率,丰富可感共情的交通安全文化产品供给,常态开展沉浸走心的培育践行活动,建立精准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推进新时代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作者:聂早早,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建华,安徽省安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