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深入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坚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在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础上,打破原有的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各自为战的模式,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集综治、公共法律服务、信访、便民服务中心等多个科室于一体的“枫桥式”综治中心。
党建引领融合,共建共治共享
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水东镇党委、政府立足于本镇实际,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科学选址,标准谋划,将辖区交通社区一座长期待租赁的宾馆,改建成一所全新的镇综治中心。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减负+赋能”,让基层和群众可感可及的生动实践,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绘就了党建+“三治”的乡村治理新画卷。水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章荣龙表示:“综治中心的建成,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金资产,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又为加强矛盾纠纷调解提供了重要条件。”
建设标准规范,功能规划科学
新建成的综治中心位于辖区主干道一侧,标示醒目,共三层,总面积550平方米。根据建设分类分区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科学规划功能区。在一楼设有多部门联合接待大厅、多功能开放区、握手言和调解室、“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室和领导开门接访室。在多部门联合接待大厅,除综治、司法、信访部门外,每个工作日都有两个轮值部门来中心办公,进一步畅通了诉求渠道,第一时间回应了群众关切。在多功能开放区,配备移动屏风和沙发座椅,形成与调解当事人沟通进行心理疏导的隐私谈话场所,为“背靠背+面对面”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了硬件支撑。多功能开放区还配备高清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普法、反电诈、禁毒防邪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政策宣传,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强宣传效果。在握手言和调解室,一面反映众多矛盾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照片墙,十分醒目。这既是一种成果展示,更是一种心理暗示。不少人事后向中心工作人员反映,一进入调解室看到这面“握手墙”,就知道这里是能解决问题的地方,心里头希望尽早化解矛盾的念头就会不自觉地强大起来。在“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室,将常驻水东的“两代表一委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在墙上进行公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与群众零距离沟通。代表委员们每周定时定点来中心接待群众,调解矛盾,解答诉求,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搭建了亲民便民的社情民意渠道。在领导开门接访室,每月前一周将下月开门接访的党政班子领导排班并公示,确保每个工作日都有一名乡镇党政班子领导开门接访,实际行动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政治责任,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二楼是综治中心成员单位大会议室、中心办公室、档案室、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和关爱工作站。三楼是按照司法部标准设立的司法所长室、社区矫正室、安置帮教室、普法依法治理室、档案室等功能室。
配齐精兵强将,确保高效运转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水东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事业为上,突出“实干实绩实效”的选人用人导向,配齐配强中心干部队伍,入住中心办公的干部队伍均具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不断优化中心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同时,为让中心年轻干部尽快适应角色,会讲“群众话”会办“群众事”,中心高度重视开展师徒结对帮扶工作,制定“1+N”传帮带工作机制,让中心干部跑出“加速度”。“多用眼观察、多用心思考,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才能做到隐患提前发现、就地解决。”这是警民联调室马金海常说的话。马金海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47年村委会工作经验,10年警民联调室调处工作经验,累计基层工作经验高达57年。截至目前,马金海传帮带镇村两级综治干事50余人。同时,进一步充实乡村治理力量,发挥村(社区)“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中心团队在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水东镇党委副书记尤淑君表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把抓稳定促发展作为考验干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配强育优中心干部队伍和村(社区)综治干部队伍,让镇村干部在一线得到锻炼,为尽快成长打下基础。
健全工作机制,成效发挥显著
当前,矛盾纠纷主体日益多元、涉及的行业领域类型日趋多样。水东镇将能否实质性解决问题作为衡量中心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强化实战功能,突出工作成效。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社会治理资源的作用,根据社会矛盾形势变化,有机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进驻、入驻、随驻,支持并保障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职能,从而规范化、专业化解决群众各类诉求。中心按照“3+X+N”的工作机制运营,采取常派常驻、随派轮驻、随叫随驻3种方式相结合进驻中心办公。3即综治、司法、信访进驻中心,X+N即每个工作日都有轮驻和随驻两个单位驻扎在中心办公,X即每周都有2个轮驻单位入驻中心办公,周一民政所、退役军人服务站;周二卫健办、应急办;周三城建办、农经站;周四人社所、妇联;周五水利站、农路办。 N即如果群众来中心反映问题,解决部门刚好当天并不在中心入驻办公,中心可以临时通知涉及具体事项的部门随驻来中心解决群众诉求。“3+X+N”的工作机制体现了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推动条线上优质力量主动融入综治中心建设,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协同联动,合力推动中心规范化实战化运行取得更好成效。
同时,针对调处不同等级的矛盾纠纷,中心实行三套作战方案,针对一般程度的矛盾纠纷由中心工作人员登记填写“矛盾纠纷信访事项排查化解登记簿”,交由所在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进行化解,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化解不了的,第一时间反馈中心,由中心牵头组织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和警民联调老马调解室组织调处;针对行业性、专业性的矛盾纠纷,由工作人员登记后移交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调解,调处后由相关智能部门反馈纸质调处结果;针对重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由中心登记汇总,呈镇主要领导阅批后,由分管副书记和政法委员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调解专班,攻坚克难,及时化解。同时,在打造握手言和品牌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握手言和的品牌内涵,总结提炼了“五枣(早)调解工作法”。即“枣”(早)排查、“枣”(早)预防、“枣”(早)发现、“枣”(早)调解、“枣”(早)言和。中心建成以来,每年平均化解近100起各类矛盾纠纷,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刑满释放人员无一重新违法犯罪,社会面吸毒人员无一复吸和肇事肇祸,邪教人员全部成功教育转化,精神病患者无一肇事肇祸。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
水东镇党委书记陈章学表示:水东镇创建“枫桥式”综治中心,着力打造以中心为枢纽、政法力量、综治力量、多部门力量有序衔接、协调联动的“3+X+N”基层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消除在基层的工作目标。(周长春 茆剑楠 程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