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关乎“大民生”,“小食品”孕育“大产业”。
我省是食品生产大省,徽派饮食文化鲜明,特色美食数不胜数,小作坊产业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12月11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召开的“食安名坊”培育行动推进落实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我省已于日前正式评定肥东县梁园百年吴家糖店等100家小作坊为安徽省“食安名坊”并发放证书。
专项行动助推小作坊规范整治
所谓食品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简单,生产加工传统、特色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小作坊是食品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多元化食品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小作坊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省食安委2019年底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组织全省各地大力开展小作坊食品安全综合治理,通过普查登记、监管执法、引导帮扶、示范带动等12项具体措施,实现小作坊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双提升”。2022年底,省市场监管局接续开展小作坊常态化规范提升工作,编制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安徽省食品小作坊卫生规范》和10余项地方特色小作坊生产规范地方标准,创新丰富“千企万坊”、党建引领、“流动诊所”“食品安全特派员”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小作坊的帮扶指导,持续推动小作坊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取得登记证的小作坊已从2019年底的6千余家发展到目前的1.3万余家,共培育示范小作坊1637家、小作坊示范集中区(园区)55个。我省食品小作坊已从整治规范升级到品牌建设阶段。
遴选培育带动小作坊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省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2月印发《关于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的通知》(皖民生办〔2024〕1号),明确把“实施‘食安名坊’培育行动,培育100家‘食安名坊’,以点带面推动食品小作坊产业高质量发展”列为2024年50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要求省市场监管局遴选培育100家传统特色鲜明、生产管理规范、生产环境整洁、产品质量优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食安名坊”,更好地发挥优质小作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基于此,省市场监管局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申报条件、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等事项,细化了安全项目、提升项目、否决项目等3大类12项31条量化评分标准,指导推动各地有序开展各项工作。行动实行全过程公开透明,在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和小作坊业主自愿的前提下开展。
如何才能成为“食安名坊”培育对象呢?记者了解到,只要满足4项基本条件,即可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主动申请。其中包括依法取得安徽省小作坊登记证,连续生产经营3年以上,无严重违法失信记录;生产环境整洁,生产管理规范,生产条件、产品检验等环节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产品质量优良,近2年监督抽检未发现不合格、未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行政处罚;传统特色鲜明,品牌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
百家“食安名坊”擦亮“皖美”品牌
在此过程中,各地严格按照省局部署要求,坚持“培育为先、好中选优”的原则,认真梳理研究本地小作坊产业发展状况,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小作坊主动成为“食安名坊”培育对象,“一坊一策”制定培育方案,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资金奖补等多种形式,指导推动培育对象实现生产条件再提高、生产工艺再优化、生产管理再规范等相关工作,帮助培育对象补缺补差、规范提升。
其中,池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培育过程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食品历史渊源,讲好西山焦枣、乌沙小花生、石台木榨油等地方特色食品故事,通过指导小作坊创新包装设计、组织小作坊开展产销对接、拿出5万元规范提升奖补资金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小作坊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助力小作坊升级改造。芜湖市市场监管局建立“食安名坊”后备培育库,按照“分类指导、梯次培育、重点突破”的思路,构建“有申报意愿但条件不成熟小作坊、评审或复评不通过的小作坊、成长性较好或传统特色鲜明的小作坊、优质特色小作坊”四级梯次培育体系,形成“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循环。
在精心培育的基础上,经初审申报、评分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严格程序,日前,省市场监管局正式评定肥东县梁园百年吴家糖店等100家小作坊为安徽省“食安名坊”并发放证书。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健全完善“食安名坊”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各地加大对“食安名坊”的跟踪监管力度,积极引导“食安名坊”参与各类产销对接、展览展销、文化交流等宣传推广活动,不断提高我省小作坊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擦亮“食安名坊”品牌,推动小作坊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