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竹林生处有先生
来源:吴明亮 阅读量:10000 2024-12-27 16:13:30

□吴明亮

今日的马槽河浩浩汤汤,一路歌唱流向杭埠河,不像昔日是条“弯弯的小河”。但“弯弯的小河”有时也是一种惠顾。几十年前的马槽河在桂户村民组段拐了一个“几”字形的弯,淤积的河沙上有人栽了几棵文竹,沙地上水分充足,营养丰富,文竹疯长,很快一片竹林塞满了“几”字形的空间,里面很快鸟雀喳喳,獾狗遍地跑,这便成了我们童年的乐园。小伙伴们经常结伴光顾,除了对竹林野趣感兴趣之外,就是对竹林里那间充满神秘的小茅草屋感兴趣了。

茅草屋里住着一位花甲老人,人称“汪三先生”。说是“先生”名副其实,凡是桂户村民组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幼,同姓外姓都受过他的教诲,人们对他的尊敬之情,从过年过节的日子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腊月刚到,村民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了,虽然那时候生活还很艰苦,但过年过节也不马虎,年货办齐了,首先挑好吃的给“汪三先生”送去,这种差事一般都是孩子们的任务,高兴坏了,因为又可以见到“先生”了。

小屋掩映在竹林之中,渐近小屋时便肃然起敬,一阵读书声传进耳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教无类”。声若洪钟,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都是孔子《论语》里的句子。佩服之至!“先生”先抚摸了一下我的头,然后接过东西,口里念叨“受之有愧啊”“教你一句孔子的名言吧!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他告诉我这是交友之道,虽然是囫囵吞枣,但终生受益无穷!我想后来我对文学的兴趣以及“孤芳自赏”的品格和“先生”不无关系。

接触多了,“先生”更显神秘,想了解他的愿望与日俱增,每当人们说起“汪三先生”,我都会记于心中,但岁月流逝,对于“先生”的经历却如天上的星星,虽多却连不成片,只能将一点一滴的回忆变成文字,权当是对他的怀念吧!

“汪三先生”,学名汪长虎,字鲁仁。生于1902年,1973年去世。据传毕业于名牌大学,18岁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1940年后回家。抗日战争中任抗日自卫队队长,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殊死搏斗。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家变卖家产和张宗良一起建“潜川公学”(金牛中学前身),时任学校总务主任。1953年后被派往芜湖当教员,一年后回家在郭河小学任教。两年后他在小竹园建起了一间小茅屋,桂户村民组的人们戏称为“竹林里的学校”。谈及回家的原因,有人说他是看桂户不读书的人太多,准备回家发挥作用。另一种版本却很有意思:当年“先生”回郭河小学工作的时候工资最高,同事们每每将他的工资“打平伙”吃掉了,“先生”一气之下放弃教书的工作回家种田了。

“先生”回家了,他失去的东西很多,但对于桂户村民组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上天的赐予。“先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知识和文明,现在你到桂户村民组会发现,70岁左右的女性大部分识文断字。我上小学的时候,冬日闲暇的日子,往往有听古书的节目相伴,听古书的竟然有一半是女性同胞,冬日的夜晚,围绕火炉享受温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而且第一天晚上听了,第二天很多人居然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绘声绘色讲出来。这都是“先生”的功劳,无偿的“教化”使桂户村民组民风纯正,学风蔚然。

我的启蒙老师方胜老师告诉我,他能够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就是受到了“先生”的指点。那一年,由于家庭困难,他和发金、启炳从汤池中学学成回家。小竹林也是他们的乐园,时间久了,“先生”急了,有一天,“先生”对他们三个人说:看样子你们只能吃碗“师范”了,鼓励他们报考“庐江师范”。后来方胜老师成了第一届“庐江师范”毕业生。每每谈起“先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谈及“先生”的离去,方老师不免一番长吁短叹。1973年的一天下午,“先生”来到了方胜老师家,他很高兴地说,到儿子那里去了,儿子买了三包胜利香烟,特地来和方老师分享。两人云里雾里抽了一包,临别时各自揣了一包。方老师送他至很远。可第二天下午, 方老师就听到了噩耗。“先生”穿戴整齐,安详躺在床上溘然长逝。离别无声,但悲壮异常!乡民自发安葬了“先生”,大家欲哭无泪,“先生”怕是不想拖累大家了,以生命的终结告慰桂户村民组的人们。但桂户村民组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陷入长久的寂寞。

“先生”长眠了,那间“茅草屋”,也随着马槽河的改道,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但“先生”琅琅读书声却时常在我的耳边响起:“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岁月的霜冷长河考验着人情冷暖,可“竹林里的学校”依然珍藏在桂户村民组人们的心中。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勤奋学习和为人之道的种子,在漫漫岁月里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