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太和县赵集乡“和大嫂”与乡、村干部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成功调解一起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邻里纠纷,动员双方谦和礼让,各退一步,最终让这起历经几个月的疑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促使两家握手言和。
2024年9月,赵集乡某村村民杨某通过12345政务热线反映与邻居袁某宅基地边界争议问题,要求相关部门给予解决。接到杨某反映工单后,该乡第一时间交办给所在工作组及村委会,先后联系杨某本人及周边群众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经过询问双方、当面辩解、现场查看等,双方于2024年10月达成口头协议,在乡村干部见证下,为两家宅基地打下灰桩,明确边界。2024年11月,杨某对处理意见反悔,认为现在打的灰桩与原址有争议,应以原灰桩为准,不同意现处理意见;袁某认为原灰桩与不动产权证存在争议,应按现有的不动产权证为准;杨某则认为第三方测量宅基地时家中无人参与,对不动产权证不认可。乡、村干部多次调解,双方互不相让,致使矛盾升级,关系恶化,变成了彼此见面火药味较浓、充满敌意的对手,尽管乡、村干部多次耐心沟通,始终没有达成调解协议。
2024年12月,杨某再次拨打12345政务热线,杨某父亲又到县级反映,认为灰桩以内宅基地应归他家所有,并要在村委会调解时下的灰桩线外搭建围墙。12月24日,该村“和大嫂”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及时介入调解,通过到双方家中征求意见,了解双方当事人都有“不争寸地争面子”“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想法。结合该起纠纷的案情和双方当事人的态度,“和大嫂”一方面向双方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双方的法治观念;另一方面结合双方邻里关系,通过讲政策、摆证据、说道理、谈后果,使双方在思想上都有所松动,随后邀请他们来到村委会观看“六尺巷”历史故事视频、现身说法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解“六尺巷”互谅互让精神,劝他们不要为了寸土地方,让世代结怨,应该想想以前和睦相处的好时光。引导他们逐件走向“六尺巷”的故事中,让双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经过将近三个小时的劝解,双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坐下来进行协商。调解结果正如“六尺巷”双方愿意各自退让,在不影响双方房檐滴水下,袁某同意让出12厘米宅基地。杨某听到袁某让出12厘米,激动地说“他让我也让,我家搭建围墙以主房墙为界。”在乡村干部及“和大嫂”的见证下,双方写出承诺书并签订调解协议,最终划定了“他让我也让”双方均满意的分界线。
该村“和大嫂”高杰说,“现在群众之间矛盾纠纷大多是土地边界、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不及时化解就变成大矛盾。用法律调解,群众难理解,现在家庭都是女同志当家,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我们‘和大嫂’心思细腻、亲和力强、善于沟通等优势,‘和大嫂’参与调解沟通起来方便,群众也相信我们。”
通过“六尺巷”工作法调解,双方互让,虽然不及古时三尺之宽,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得到当地群众称赞。下一步工作中,该乡将继续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和睦为抓手、心和谐为理念,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声呼应”事项,有效提升平安赵集再上新台阶。(李梅 记者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