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徐奥萍)生态保护是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月3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年来,我省聚焦美丽安徽建设,着力以标准化助力打造山水秀美生态强省。
省生态环境厅法规与标准处处长陈刚介绍,我省坚持生态优先,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印发美丽安徽实施纲要,谋划27项重点任务和若干工作措施,形成“7+27+N”任务体系。加强试点创新、系统治理、全民行动、共建共享,努力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我省组建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台《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标准清单》《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同时,开展污染物排放及其配套的监测、管理等标准研制,构建分类全面、层次分明、配套合理、协同治理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发布实施地方强制性标准23项、推荐性标准51项,数量居长三角前列。
陈刚介绍,我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以来发布实施《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排放标准》等16项地方强制性标准,《核技术利用单位自行监测技术规范》等15项地方推荐性标准,涉及涂料、农药制造工业、有机化学品制造工业等三十余种行业。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建企业采用更加清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在强化统筹协调方面,省生态环境厅一方面加强区域协作,多次参加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研究起草,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出台了《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建设规划》,组建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系统谋划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2021年至今,出台了《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7项长三角区域标准。另一方面和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省环标委、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等作用,严格执行标准管理工作规定,加强跟踪调度和质量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