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东岳山的步道拾阶而上,天空仿佛随着脚步愈见疏朗,露出一片片安详与湛蓝,偶尔掠过的飞鸟,带来的却是更多的宁静和宽广。终于到达山顶,放眼望去,盆地中良田阡陌、草木灵秀,新城古城相得益彰、鳞次栉比,那些生于兹长于兹的山民,世代传承着崇儒守信、和合礼让的家训,在岁月的流光中鎏刻成美好。
我出生在山脚下的县背岭,祖辈于北方从军,南下到黟县,感叹桃花源的平安与富足,举家定居。儿时的回忆里,邻里间白天是不用关门的,孩童穿门走户、嬉闹玩耍,老人在冬日的暖阳里,坐在长条凳上织毛衣、聊家常,大人们傍晚劳作、下班归来后,是公用水池边淘米洗菜的笑谈,和各家厨房中飘出来辣椒炒肉丝、腌齑煮豆腐的香。稍长些,便想放眼瞧一瞧这方水土的模样,登上西武岭,饮一口山腰那汪足以解渴的山泉,听同行长辈谈起曾国藩的湘军在此大战太平军的故事;抚栏云门塔,尽收碧山漳水畔农家的暮霭尘烟,品味李太白“笑而不答心自闲”的意境;踏青西递村,抬头看跑马楼、大夫第的亭阁屋宇,感受古人吟诗赏月、飞绡择婿的热闹喧嚣。后来外出求学数年,终是改不了喜咸重鲜的徽州口味,散不尽故园折柳的思乡离愁,响应青年毕业生应前往农村锻炼的号召,成为古黄村中的一名村官,到了村里,果然大开眼界,既惊讶老支书方言读报的神奇,又佩服老村长硬化村庄道路的坚持,更是在与调解员、村民组长上门调解纠纷、宣传政策时慢慢摸透了群众工作的窍门,夯实了日后工作的实践基础。
而今回首,近二十年的时光,青春和年华在政法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事业中不曾虚度,经历过日夜不休在岗位上值守,以确保重点时段的社会稳定平安;深入过全县大小村居寻访,听群众交口称赞的调解能手讲工作经验;参与过法治课题的反复调研验证,推送出地区性论坛首肯的学术成果。作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县,黟县的群众安全感、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度、平安建设工作参与率等指数在全市乃至全省皆领先于人。政法人充分挖掘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治因子全方位打造的“作退一步想”德治品牌,将“作退一步想”典故蕴含的“崇德向善、谦和礼让”元素注入县域治理,精心打造“听、理、劝、借、退、和”六字工作法,采用“德治教化”的方式防范市域矛盾风险,多次被中央、省市领导肯定,近三年来,全县运用“作退一步想”调解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012宗,调结5976宗,成功调结率达99.4%。而通过在群众中弘扬“仁”“礼”修养,将“君子有九思”“利他”“无讼”“和合”等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初心和本义充分融合,宏村“3+N”联调模式、西递“三呼三应”、渔亭“星网工程”、柯村“第一时间介入法”、洪星“星和合”、美溪“和为贵”、宏潭“三色管理”等一大批基层治理经验相继涌现,尊亲重孝、以礼待人、互退互让、诚信经营以及禁约事项等文化内容以更生动实际的形式在呈现身边,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在的优质服务为群众带来便利。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皆为可盼,立身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将始终以乡亲父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投身公共安全的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和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建设中,知重而持,方显本色。(黟县政法委 张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