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周莹莹)1月19日上午,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隆重开幕。开幕会后,首场“直通两会”如约而至。来自不同界别的四名政协委员,与现场记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回应社会关切,畅谈履职心声。
省政协委员、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徐成钢:
引导更多毕业生留皖就业创业
作为一名深耕教育一线的政协委员,徐成钢认为,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更多毕业生留皖就业创业,更好地服务“三地一区”建设。
在今年省两会上,徐成钢带来的提案是《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 服务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在他看来,高校是人才聚集地,要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优势学科吸引汇聚海内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整合资源为青年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贯通“政策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创业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徐成钢介绍,近年来,合肥师范学院坚持开展“一心跟党走”铸魂行动、“知行合一”赋能行动,着力打造“行知式”教师队伍,举办“行知学堂”,组织青年学生为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志愿服务,覆盖全省16个市,服务10万余人次,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今后,将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省政协委员、亳州市工商联副主席 卞凯民:
各展所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过去一年,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民营企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卞凯民认为,企业家、民营企业、政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企业家要做敏锐的“领航员”,不断提升创新意识,积极关注前沿科技,捕捉发展机遇,不断强化人才意识,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智库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要做坚韧的“水手”,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建立内部研发中心、与科研机构合作、吸引高端技术人才等方式,不断优化自身的生产模式和发展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化转型,主动拥抱数字经济,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政府要做智慧的“船长”,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助力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全力冲刺。
省政协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 方泉: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安徽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的校企合作攻关模式,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
家乡的蓬勃发展,让方泉倍感振奋。她结合本职工作,就提升皖澳校企合作提出建议:提升校企合作平台区域化、国际化水平,重点建立头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避免普遍撒网、重复建设,提高合作效能。
“应加强安徽高校、药企与澳门高校合作,推动安徽中医药产业发展升级、扬帆出海。”方泉表示,安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而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合设立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首个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双方合作可以实现强强联合。
“未来还可以从校企合作,扩展为校企政联合,通过政府主管,统筹做好宏观布局,对内规划省内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对外联络搭桥引进最新科研成果。”方泉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将有利于优质资源为皖所用,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省政协委员、安徽睿正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 安超:
为法治安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一名法律实务工作者,安超对此感受颇深。
“涉外法律法规的完备,公平高效的司法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进来,增强他们投资兴业的信心。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安超说,法治建设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保护他们的科研成果不被侵犯,从而促进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徽诞生。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安超积极参与省政协组织的各项调研及协商活动,每年都提交多篇提案。在今年省两会上,他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带来《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公检法在轻罪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守谦抑性原则》等提案。
安超表示,近年来,他积极为来皖投资企业和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高效优质法律服务,帮助解决在创新发展、对外开放、市场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努力为法治安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