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腊月赏联
来源:谢明 阅读量:10000 2025-01-24 16:07:46

□谢明

贴春联,是始终没有丢失的浓浓年味。家乡在皖西大别山深处的霍山,春联,俗称“门对子”。这里自古崇德尚文,腊月里,“请对子”的传统,代代相传。“打年货”时,不会忘掉买几张大红纸、墨汁,备“请对子”之用。

何谓“请对子”?家乡人对大门的对联,非常讲究,认为是家庭的脸面,最能体现家庭文化素养、家风传承、德行操守,一定要自己拟定,或请学富五车的长者拟定,把上年的收获、感悟,来年的愿景、渴望,凝聚在言简意深、一字一音、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联中,这是相沿成习的自觉。在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现在,虽然自己也能拟联,但人们依然恪守俗成,遵从“请”,一来表示重视,二含自谦,三显恭敬,觉得请来的对子,更具仪式感,贴在大门和庭院,喜气洋洋火火红红,“门楼子”气宇轩昂,神采焕发,这个年才过得有新意、有意义,心里才踏实。

进入腊月,有名望、善书法的文化人,成为五里八乡的香饽饽,这家拽,那家请,日子排得满满当当,鲜有空当,一天到晚,忙得二脚不沾灰,腰酸背痛,但多年积累的功力,被乡亲认可和抬举,他们倒也乐此不疲,欣然接受。

按照约定的日子,家主早早上门请先生。听闻先生将到,周围的乡邻,手拿准备好的红纸,也早早前来,笑脸恭候。先生来到主家的堂屋,主妇忙着倒茶,主人敬烟,先生入座,稍事休息。一会儿,先生一声“干活”,大家不约而同站起身来,忙不迭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先生诙谐地说:“那就劳你发财的大手,牵牵纸吧。”先生起身,来到桌前,从自己行头中,取出大小不等的毛笔,顺势摆在笔架上。先生挑上尺寸相适的毛笔,在清水碗里蘸了蘸,提起来看了看,觉得可以,随手拿起墨汁瓶,拧开盖子,将墨汁倒入空碗中,顿时,浓浓的墨香,飘散在空气中。先生双手把铺在面前的红纸,捋了捋,消除凹凸,使其平展,随后,提起笔,在盛着墨汁的碗里,蘸了蘸,屏住呼吸,聚气凝神,挥毫泼墨,无拘无束,笔走龙蛇,少顷,一副对联大功告成。主人边连声道谢,边把写成的对联移至空白地方晾着,等候收墨。大家围拢过来,大饱眼福,啧啧点赞。

近年,家乡党委、政府顺应百姓的需求,每年腊月,邀请书法家、文化志愿者,前往乡村,义务为群众写春联、撰春联、释春联。这是家乡人忙年,少不了的环节,他们赶“文化之集”,请“春节之联”,现已演变为家乡的新年俗,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

在太平畈乡李先生家里,我欣赏到:“福临大地千门喜,党赐深恩万户欢”“共产党恩深似海,老百姓福大如天”“灵蛇献瑞,山乡巨变康庄道;瑞雪迎春,农舍欢歌幸福年”。群众普遍的幸福感和感恩之情,春联可表。

在漫水河村何先生处,他家准备的几副春联:“灵蛇起舞迎春到,祥瑞盈门;吉岁欢歌贺岁来,鸿福满堂”“携手同心描绘千秋画卷,开怀放眼谱写万世华章”等,对联传递出群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腊月里,迎着一张张笑脸,漫步在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乡村,我仿佛看到,一扇扇大门,一个个庭院,门楣上红彤彤对联,像一束束报春之花,扑面而来,为宁静的乡野,增添了迎春的喜庆与热烈。

新春的红对联,是观察时代变迁的窗口,也是对美好生活憧憬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