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安徽蓝闪耀波斯湾
来源:记者 李斐 阅读量:10000 2025-02-10 12:57:30

2月7日,寒潮席卷安徽,但是当天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热浪奔涌。

19时许,机场廊桥里传来清脆的“叮叮”声,参加第六届阿联酋特警挑战赛的安徽参赛队载誉凯旋,这是特警队员胸前奖牌碰撞发出的声音。

春节假期期间,在第六届阿联酋全球特警挑战赛上,安徽参赛队作为中国特警C队,在46个国家103支代表队中勇夺团体季军。

2月8日,本报记者专访合肥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宋艳磊、黄会坤、梁济麟、杨士健、江伟等5名参赛队员,独家记录沙漠赛场内外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

荣光与战术

 阿联酋特警挑战赛是啥比赛?

 据悉,阿联酋特警挑战赛创办于2019年,每年举办一次,以极致的实战性著称,被誉为特警挑战赛的“世界杯”,汇聚了全球顶尖特警队伍的精英力量。赛事共设有火力突击、闪电战术冲房、警官营救、塔楼行动、极限越障5个科目。

 2月1日至5日,第六届阿联酋特警挑战赛在迪拜举办。本届共有来自46个国家的103支特警队伍报名参赛,这是截至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届阿联酋特警挑战赛。中国特警C队作为省公安厅派出的参赛代表队,经过前期艰辛严酷的训练,最终确定由合肥市公安局宋艳磊、黄会坤、梁济麟、杨士健、江伟及芜湖市公安局徐安琪、安庆市公安局李昊、蚌埠市公安局李光等8名精兵强将组队参赛。

“去年11月初,我们接到通知,安徽参赛队确定作为公安部派出的3支队伍之一参加这场比赛,此时距离比赛仅有2个多月。”41岁的宋艳磊是队伍中唯一的“老将”,身经百战的他在收到比赛通知的那一刻,十分激动:“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奔着世界一流去!”

 在省公安厅的统一组织下,8名择优选拔队员组成“尖兵”集训队,开展了为期2个月高强度、针对性、全流程的集训备赛,实现了科目训练从摸索流程到合成演训、模拟比赛的转变。

 第一次参加比赛,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最大困难是场地。”面对提问,00后特警队员江伟告诉记者,他曾关注过此类比赛,但也只是作为观众在屏幕前为参赛队伍加油助威,但亲历时心里的小鼓敲个不停。

困难是一道坎,也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

为保证训练效果,合肥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最大程度还原比赛环境,竭力营造真实感、临战感、危机感。

训练场上,5位合肥特警队员与来自蚌埠、芜湖、安庆等地的3名队员一起,挥汗如雨,与时间赛跑、与极限竞争,从熟练掌握各种武器装备的使用技巧到战术配合,再到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为了将动作做到“丝毫不差”,队员们一遍遍将细节“抠”到位,每一个动作,每一步伐,都练成了“肌肉记忆”。

 比赛中胜负就在毫秒之间。一个多余的动作可能就会导致与对手的差距,想要为比赛赢得时间,就需要熟能生巧。对于安徽参赛队来说,不仅生巧,还能生“花”。

 火力突击、闪电战术冲房两个项目,要求参赛队员在比赛中途佩戴防毒面具。

 中途佩戴,那就要求有地方存放,放在哪里,比赛并未明确规定,怎样让参赛队员第一时间取并戴上呢?

 实际比赛中,有些队伍将防毒面具放在裤兜里;有些为了防止掉落,存放在有拉链的口袋中。安徽参赛队领队有妙招,将装有防毒面具的口袋设计成粘贴式,粘在胸口处,口袋的封口也设计成粘贴式,这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快速获取,还能防止在运动比赛过程中掉落。

 而正是这个小小的举动,为两个比赛项目节约了时间。

  闪电战术冲房项目中,狙击手江伟是第一棒出发,背着重达8公斤的狙击步枪,如何跑出加速度?

  有请“金点子”队员——杨士健。

  瘦瘦高高的杨士健,去年才加入合肥特警,从戎装到警服,虽是新成员,平时可没少琢磨各种技战术。

“运动员起跑时,需要有助力器,江伟起跑时我推一把,也能借上力。”到达迪拜后,在一次适应训练中的无意之举,让江伟感觉到“推”出去的加速度。

 在之后,杨士健又打上闪电战术冲房项目第二位出场的队员黄会坤的主意,“你在江伟后面,把你的脚垫在他蹬地的后脚下面,给他个软支撑。”

 就这样“人肉助力器”完成。

 你可别小看,一垫一推,两个小动作,如能省下1秒,在这个项目中就可以“秒掉”5支队伍。

惊艳与遗憾

  1月24日,除夕前4天,安徽参赛队启程前往比赛地迪拜。

“那段时间,迪拜早晚温差大,白天最高气温能达到25℃,夜晚只有10℃,我们顾不上调整时差,就投入到适应场地的训练中去。”队伍中年龄最小、2001年出生的梁济麟告诉记者,为了读懂比赛规则,队伍中的翻译常常“缠”着主裁交流,以至于后期主裁再看见翻译选择绕道而走。

2月1日比赛正式开始,第一天的项目是火力突击。安徽参赛队第19位出场,也是第一个亮相的中国队伍。

“当天当地时间7点,我们就到达比赛场地了,一直在热身等待比赛开始。”杨士健告诉记者,障碍跑、狙击射击、榴弹发射器射击、突击队破门、多武器射击、伤员搬运……安徽参赛队如猛虎下山,障碍跑中大步流星、射击中百发百中,突击破门中更是势如破竹,所有动作行云流水,配合完美,获得全场第三名的好成绩,展示了中国速度,彰显了中国特警精神,为中国队赢得“开门红”。

41岁的宋艳磊是队伍中的“主心骨”,参加了此次比赛的全部5个项目。在风车靶,也称德州之星的射击中,他行云流水;警官营救项目中,一人背着江伟奔袭超80米……正因这些出色的发挥被称为“宋plus”,惊艳全场。

正当观众为一个个精彩的比赛画面鼓掌呐喊时,也有意外发生。“第三个比赛日,当磊哥背着江伟顺利冲过终点线后,看着成绩,我想这把稳了。”正当大伙准备离场时,裁判将安徽参赛队的领队喊了过去,大伙心里一顿,不安涌了上来。

“有一位队员未按照预设的比赛路径行径,发生偏离,需罚时30秒……”当消息传来,大伙愣了,回看录像发现,突击手射击完成后,未留意锥桶位置,导致路线错误。

“当时心里有一段时间是失落的,但是作为队伍里的老大哥,我很快调整过来,把大伙喊到了一起。”宋艳磊拉着失误的突击手,安慰道:“大比赛有小瑕疵是正常的,我们不是实力不济,不要影响接下来的比赛。”

与失误的突击手同住一房的江伟告诉记者,回到宾馆后,他俩回想比赛过程,队友坦言因为太关注之前的射击成绩,再加上比赛紧张,导致没有回过神,走错了路……

正是因30秒的罚时,警官营救项目中安徽参赛队排名从赛后的第二名下滑至第十七名。

队友的失误并没有影响安徽参赛队,反而让大伙更加团结,拧成一股绳。在接下来的塔楼突击与极限越障中,队员们越比越勇,分别获得这两个项目的第三名。

“站在领奖台上,看着满场的五星红旗,听着场下华侨们齐声唱着‘歌唱祖国’,所有的一切都值得了。”那一刻,安徽参赛队队员们脸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为国出征,不辱使命,顺利完赛,这是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

伤病与畅想

 “冬天的早晨,天还没亮大伙就出早操,攀爬、射击……各种训练将每天都挤占得满满,前半段时间主要是技能训练,后半段时间则将训练重心放在模拟流程上。”回忆起训练的日夜,这5名特警队员都有些感慨。

 训练场地的钢铁器材,在每位队员的手掌上都留下了厚厚的一层茧。集训时是冬天,气温低,手碰到冰冷的铁上又疼又麻。因为戴手套会打滑影响动作,所以队员们徒手训练,皮破血流照练不误。

“小擦小碰在我们看来都是小问题,‘小夫’那次的受伤才厉害呢。”队员口中的“小夫”是杨士健,为啥会有这样的绰号,还需要从1月4日说起。

那时距离出发仅剩20天,队员们抓紧时间模拟训练。当天,在塔楼突击项目训练中,杨士健在攀爬楼梯中,不慎撞到了门框。因为当时正处于全力冲刺,“倒三角”型的铁块,瞬间将其额头和上嘴唇处撞得血肉模糊。

“那天,我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坐了1个小时,额头处共缝了50多针。”虽已过去了1个多月,但是杨士健额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好在当时戴了止汗带,医生还为我缝了美容针。特警嘛,有点小伤没关系。就是当时上嘴唇肿得太厉害,队友们看了后觉得特别像动画片《机器猫》里的小夫,所以就有了这个绰号。”

轻伤不下火线。缝了50多针的杨士健从医院回来,直接又回到了训练场上。

作为队伍中的老大哥宋艳磊,也遇到了伤病的困扰。

“因为训练强度大,我的大腿、脚踝、肩部、手肘等位置都出现了不适,尤其是腿部的伤病,让我后期训练不敢做大幅度的动作。”宋艳磊告诉记者,临出发前,他有点担心,怕伤病加重,更怕影响整个队伍的发挥。多方征求意见后,出发前几天,选择打封闭上场一搏。

赛场外,是另一番温情景象。除夕当天,身处迪拜的安徽参赛队收到了当地安徽和浙江商会的特别礼物,在异国他乡吃到了饺子;比赛场上,接近七成的华侨让赛场成为了中国队的主场,当“中国加油”的欢呼声响彻全场时,熟悉的乡音让队员们鼓足干劲。

场上是对手,场下则成为挚友。“因为恰逢春节,我们特意带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礼物——书签和熊猫玩偶,把它们作为友谊象征送给我们可亲可敬的对手们。”队员江伟告诉记者,尽管语言不通,其他各国的比赛队员用热情拥抱和互换臂章作为回礼,这一刻,竞技场的硝烟化成了警务交流的桥梁。

专访最后,谈及今后的畅想。

大家异口同声都提到:“希望可以通过各类比赛积累经验,最终目的是服务好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安定保驾护航。”

但作为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梁济麟也有自己的小目标:“今年比赛我只上了一个项目,接下来要刻苦训练,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如果有机会再参加,我希望像磊哥一样,上满所有的项目。”

队伍中的老大哥,宋艳磊与队员们不同,更多考虑了职业规划。因为年龄原因,这可能是他最后一场国际比赛,“我会在特警队梯队建设和训练中,发挥作用,围绕主责主业,将比赛成果转化为实战能力,有底气、有能力,完成更多的挑战。我们的责任是,守护好平安合肥,平安安徽,做好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盾牌。”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从巢湖之畔走向波斯湾,警徽熠熠,不负荣光。

载誉归来时,草木葳蕤,万物生辉,又一个春天在时序轮替中怒放。

(记者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