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南市谢家集区司法局唐山司法所紧紧围绕“抓源头、重调解、强服务、促和谐”的思路,以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导向,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本地工作实际,“四维度”全面激发基层司法所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提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做“实”平安建设,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有“深度”。唐山司法所积极推行“1+3+N”工作模式,即以乡镇综治中心为平台,以村级调解组织+司法所+派出所联合调处为主体,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从老党员、村干部、网格员、乡贤能人中选拔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72名“法律明白人”,将他们培育成法治宣传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通过勤跑腿、勤梳理、勤沟通,全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和风险稳控,切实提高“小矛盾小纠纷”化解成功率。针对疑难调解事项,建立吹哨报到、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强化摸排梳理,纠纷调处、跟踪回访和报告联控等措施,坚持“情理法”相结合,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4件,调处成功164件,调处成功率100%。无一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民转刑”案件发生,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明显。
做“细”真情帮扶,重点人群监督教育有“温度”。唐山司法所坚持做深做实“精”矫正,严把入矫教育关、在矫纪律关和解矫社会关,确保调查评估、交付衔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各个环节依法、规范、有序。坚持线上线下“严”监管,做到定位告警、人脸签到和三通信息“日日清”,通过“实时位置共享+一体化平台+走访”等方式,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找得到、管得住”。坚持教育帮扶“提”质效,一人一矫正方案“因人施矫”,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对象技能培训、心理辅导、黄丝带帮扶、以身说法普法宣传等举措,矫教结合助力社区矫正对象早日回归社会。坚持无缝衔接“强”落实,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行动,注重分类分层管理、安全隐患研判预警和走访摸排谈心谈话等各项工作,确保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档、不失控,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全年,开展调查评估案件9件,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1人,接收刑释解矫人员68人。
做“深”精准普法,分类推进法治宣传有“广度”。唐山司法所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学法“体验感”放在首位,通过“问需求”“切要点”“讲兴趣”等多种方式走出普法宣传新路子。针对不同群众的个性特点,采用创作法治文化作品、法治文艺演出、法治讲座、集中宣传等多种形式,推进群众学法用法。紧扣年度重点普法任务,紧紧围绕未成年人保护、电诈防范、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30余次,增强法治宣传工作的实用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有效利用“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助推普法宣传浸润人心。“法”“景”融合打造“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阵地2处,实现“人行于路、法入人心”。持续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工作模式,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当前法律热点问题,定期推送法律法规和法治新闻60条。多措并举让“零距离普法”和“指尖上的普法”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全方位、多声部做好“套餐式”普法。
做“优”法律服务,基层社会依法治理有“力度”。唐山司法所积极推进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5个,行政复议服务点和法律援助联系点各1个。做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深耕“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等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组建法律咨询工作群15个,通过线上加线下方式有效延伸法律援助、公证指引、复议申请等基层法律服务触角,全面激活基层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全年共开展各类法律事项咨询9人次,开展法律援助5人次。切实当好基层党委政府法治建设参谋助手,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各领域,全年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5条,参与制定审核规范性文件2件。(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