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第一课 铸魂育新人”。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具有马鞍山地方特色的思政工作品牌,2月17日,马鞍山市首届思政工作成果展示活动成功举办,会议公布了全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比赛获奖名单以及2024马鞍山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精品课获奖名单,其中,马鞍山市星光学校等单位获精品课一等奖。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善用“大资源”,打造“大课堂”、建强“大平台”、构建“大格局”,守正创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发展,让“生命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该市持续深化学校思政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下,由6所在马高校牵头,覆盖近90所大中小学,6大“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示范展示等活动;4个市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6个县区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教学科研成果评比……“大思政”育人格局逐渐形成。
该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进课程开发,深耕教材体系,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丛书、“法治教育进课堂”系列丛书等,在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生活就是“大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
近年来,该市全面深度挖掘各教育资源、文旅资源、其他工作项目中融涵的思政元素,综合运用各类场馆,按照党风廉政、工业文化、生态文明、中华文明探源等专题,分类谋划建设一批市、县(区)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进行教学化改造、系统化整理、结构化完善,组建“四位一体”的市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综合体,将思政课堂搬到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采石江畔、刘禹锡陋室、凌家滩遗址、蒙牛工厂……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从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思政课堂在马鞍山大地上有了一份看不完、走不尽的“行走地图”,带动该市各级各校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实境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
基层是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该市坚持用好“传家宝”、守好“生命线”,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网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共计开展各类宣讲5.4万场次,受众160万人次;坚持以文化人2024年,共打造5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4座“文化+”口袋公园,开展“江南之花”“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文化活动2.5万余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推进基层治理。2024年收集强生产、促发展“金点子”210条,累计取得创新成果130余项;和县卜陈村,弘扬“身边好人”,坚持“书记有约”,打造“善行卜陈”,夯实“强基固本”阵地,2024年开展“皖若春风”农村思政大舞台活动5场……探索形成一批适合企业、社区、乡村特点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记者 李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