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颍泉区拥有74万人口、124个村(社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业人口、流动人口较多,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为进一步健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机制,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颍泉区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小切口”入手,发动群众,聚集力量,着重推广实施“小支部、大堡垒,小网格、大治理,小队长、大管家”工作法,从而破冰平安建设“大问题”。
在工作中,该区紧紧依托村居党组织,发挥一个党支部、一个战斗堡垒的积极作用,做到“小支部,大堡垒”,发挥党员带动群众的合力。
颍泉区充实基层党组织力量,优化“镇(街道、园区)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居民小组)党支部-自然村(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和人员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模范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先后调整优化425个党支部、党小组设置,基层力量进一步加强。拓展“党建+”内涵,依托“暖‘新’阜务党群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群议事会”等载体,打造集约化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引导辖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和志愿职工、新就业群体人员参与基层治理,组织开展随手拍、随手帮等多种志愿活动。推动基层群众自治,修订完善各村(社区)村规民约87个,规范村(居)民议事程序,全面落实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工作。
颍泉区中市街道成立69个小区党支部,广泛吸纳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参与小区治理,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八小时”转变为“全天候”;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6个高标准“暖‘新’阜务党群驿站”,设置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暖心服务赢得广大群众好评。颍泉区闻集镇建立“党支部+党小组长+党员示范户”三级网格,推行“周一例会”“月末大会”“党员政治生日”“4+2工作法”等创新举措,常态化开展“党建+矛盾排查”“党建+志愿服务”“党建+普法宣传”等活动,组织98名有威望、有担当的“五老”人员进入“四会”组织,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
为进一步提高治理效能,颍泉区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小网格,大治理”,坚持走群众路线,分别以农村村民小组、自然村,或城市住宅小区、楼栋为单元划分网格、配备网格员,实现“一网一格一党员”。各网格员深入群众家中,面对面沟通交流,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2024年以来,颍泉区先后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020件,化解6006件,化解率99.7%。对网格内发现的问题,能化解的由当地村(社区)及时化解,不能化解的上报镇(街)民声呼应中心,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办理。
行流镇将20个行政村细化为207个微网格,配备专职网格长、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形成探寻需求、解决诉求、收集建议“三张清单”,建立“第一时间了解群众心声,第一时间反映群众心声”服务模式,有效拉近了邻里关系。全镇487名网格员,先后帮助解决村难点问题780件。宁老庄镇按照“10-20户为1邻、5邻为1组、2组为1片”的标准,将全镇26097户精准划分成若干片、组、邻,构建全覆盖立体网络,打造网格员监督管控、行政村有效治理、镇政府统筹解决的乡村治理体系,有效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开展。
在此基础上,为化解基层行政力量的不足问题,颍泉区探索成立村级邻里互助队,优先选用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责任心强的“五老”人员担任队长。小队长,大管家,队长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队员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困难帮扶、技能培训等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邻里和睦相处。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多方面调动队员及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全区共成立邻里互助队伍185个,2024年,累计兑换积分57.66万分,价值44.61万元。
颍泉区中市街道惠泉社区打造“惠泉奶奶”志愿服务队,引导150多名离退休人员投身公益,她们结合所长,成立“讲政策、调纠纷、解困难、教手艺、送欢乐、带宝娃”6个小分队,常态化开展邻里矛盾化解、政策宣讲等活动,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宁老庄镇20个村均设立“邻里互助队”积分兑换超市,全镇12850户群众参与积分兑换活动,积分兑换机制将村级事务由“任务命令”向“激励引导”转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聂学剑 通讯员 张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