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2025年春运圆满结束。春运期间,黄山高铁北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高峰,日均5趟"红眼高铁"、凌晨单日最高近千余人次的转运,黄山交通人用"五联工作法"演绎了高铁接驳转运的"速度与温情"。
机制创新:建立"三端联动"信息中枢
建立"高铁站-临时指挥部-运输企业"三级联动机制,及时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工作协调、沟通,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发布列车动态、到站人数,现场工作人员根据乘客需求优化转运工作方案,及时调配3个方向的车辆应对乘客出行需求,同步安排低地板公交车服务携带大件行李的务工人员,并通过出租车智慧系统向出租车驾驶员推送加班信息。
运力统筹:打造"五维一体"保障网络
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群体的转运需求,构建"主线公交+市区定制专线+出租车+网约车+应急保障"的立体化运输体系。在23:00-2:00高峰时段,开通3条夜间直达专线,主线公交化身“移动驿站”,覆盖市区主要居住区和休宁县、徽州区等远郊县域。创新实施现场调度的灵活发班模式,根据现场旅客的到发情况灵活、及时发班,使转运车辆周转效率提升40%。5辆整齐的应急保障车队整装待发,10余名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随时待命。
服务升级:推行"全时陪伴"暖心举措
在出站通道设置红眼列车交通运输指示牌和优化"地标"引导标识,日均10人次的志愿服务人员实行"双岗制",既有交通系统突击队提供专业咨询,又有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扫码购票。“90后”转运工作专班成员小陈在特别设置的咨询台,为乘客提供咨询、热水、医疗箱等10余项便民服务。正如徽州区公交司机张师傅笑言:“咱们交通人啊,把守岁的心思都拿来守站了。”这样的故事在红眼接驳运输工作里反复生长。
人员保障:建立"全天候"值班值守机制。实行列车末班值班制度,组建了应急联合保障队伍。每天安排5名工作人员轮班值守,确保每个转运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特别是在凌晨时段,市运管中心增设"夜间现场调度岗",为深夜到站的旅客提供不间断的服务。
温度计量:效率、服务、温情。“红眼”高铁转运为期13天,黄山北站的数据报表悄然诉说着改变:25分钟的平均转运耗时背后,是无数次现场的理性分析;35分钟的最大等待时间里,藏着20余名“守夜人”的接力。而转运工作报表显示市区、休宁县、徽州区深夜加班40趟次,到位应急大巴车辆19台次,协助呼叫出租车220余次,完成2100余名返乡旅客的疏散工作,服务特殊群体100人次,旅游大巴兜底免费转运深受旅客一致好评。 (鲍文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