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市、皖北粮仓,近年来,宿州市紧扣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主攻“5+4+1”产业集群建设,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速提效、奋勇争先,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长王启荣。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农业大市”如何迈向“农业强市”?“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提出背景下,宿州又将如何发力?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长王启荣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宿州将紧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主线,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贡献“宿州力量”。
说“果海粮仓”
——宿州的农业“宝藏”
地处淮北平原的宿州物产丰沛,素有“果海粮仓”之誉,萧县葡萄、砀山酥梨、符离集烧鸡、灵璧黄牛肉、泗县金丝绞瓜等声名远扬。
访谈中,王启荣推介了宿州的“一只鸡”“一颗梨”“一个桃”“一只羊”“一个瓜”“一块石”。
符离集烧鸡。经过15道工序,佐以18种植物香辛料,色、香、味、形、意俱佳,与德州扒鸡、道口烧鸡、沟帮子熏鸡并称“中国四大名鸡”。2002年,在上海首届绿色产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砀山梨丰收场景。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砀山酥梨。砀山被誉为“中国梨都”,拥有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百万亩”连片果园。砀山酥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堪称“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砀山不仅盛产梨,还是“中国黄桃之乡”,是世界级优质黄桃原料产地之一。王启荣一同推介砀山黄桃罐头:富含维生素C和大量纤维素、胡萝卜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深受欢迎。
萧县羊肉汤。萧县被誉为中国羊肉美食之乡,享有盛名已达300余年,有“无羊不成席”之说,伏天吃羊肉、喝羊汤已经成为萧县一种饮食文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伏羊文化节”,民间有“名震徐淮三百里,味压江南十二楼”的美誉。
泗县金丝绞瓜。泗县被誉为“中国金丝绞瓜之乡”。因其瓜天然成丝似鱼翅,故又名鱼翅瓜,口感清香脆嫩,似海蜇般清脆爽口,也被誉为“植物海蜇”。
灵璧磬石。峰峦洞峨,浑然天成,骨秀色青,扣之有声,有“灵璧奇石甲天下”之名,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其对外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灵璧磬石演奏的。
话“农业强市”底气
——“四良两优”铸根基 擦亮特色农业品牌
“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宿州有什么样的底气?
宿州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现有耕地面积900余万亩,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去年实现了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在王启荣看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宿州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四良两优”上下足功夫,正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生产,促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宿州底气十足。在王启荣看来,这集中体现于“果实”“种子”“生产机器”与“主攻产业”上。
收获的“果实”更加丰硕。在主粮上,宿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吨半田”行动,建设了小麦、玉米、大豆高产攻关示范点,小麦产量约283万吨、全省第3,玉米产量150万吨、全省第2,大豆产量22万吨、全省第2,夏大豆高产攻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攻关均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不断刷新粮食高产纪录。在副粮上,宿州实现了果蔬和畜产品稳定供应,蔬菜产量近270万吨,水果产量约340万吨;畜产品总量100万吨,全省第1,特别是生猪、肉牛、家禽存出栏均居全省前列。
播下的“种子”更加优质。宿州农业“果实”丰,源于“种子”优。高水平建成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皖北农业综合试验站,南京农业大学在安徽首个大豆生物育种中心落户宿州,西北农林大学、杭州湘湖实验室等科研院所与宿州开展战略合作。目前,全市共有种子持证企业近170家、全省第1;小麦省审品种占全省的1/3,辣椒制种量占全国的1/3,其中萧县被认定为“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
宿州砀山推广“人工智能+数字果园”模式,果园机器人正在喷洒生物农药。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预计到2025年底,宿州将成为黄淮海地区最大的种子繁育基地和种子交易中心,年产值将达到百亿元,为农业发展注入“良种动力”。
生产的“机器”更加先进。宿州立足实际,着力推广高效、专用、智能农机,获批了4个省级新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项目、7个农机研发补短板项目,落实了2.45亿元补贴资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宿州大力发展“北斗+智能农机”,全市有1万余台(套)大中型智能植保机械,日作业能力160万亩,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四县一区全部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去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0.77%,农业生产已经迈入了“快车道”。
主攻的“产业”更加集聚。近年来,宿州主攻“5+4+1”产业集群建设,即打造“一颗梨、一只羊、一只鸡、一株菌、一碗粉”5个产业集群(砀山酥梨、萧县白山羊、埇桥符离集烧鸡、灵璧食用菌、泗县山芋),培育优质小麦、优质大豆、优质肉牛、未来食品4个产业集群,重点建设1个供应链即菜大师供应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效益日益凸显。
据悉,去年,宿州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4.3%;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8个;新标准预制菜企业发展到102家、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均为安徽省第一。宿州举办了第二届杭州高端绿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达成采购订单9.63亿元。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2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361家、全省第一。
谋跃升路径
——“四化”驱动,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前不久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更首次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宿州将怎么干?
“2025年,宿州将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王启荣看来,只有紧扣了中央一号文件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才能推动宿州由“农业大市”加速迈向“农业强市”。
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具体路径上,王启荣表示要实现宿州农业的“四化”。
一是让农业科技“数智化”。充分利用宿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深化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打造一批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积极创建国家大豆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二是让现代农业“集群化”。围绕“5+4+1”产业集群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绿色食品头部企业,加快建设菜大师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鹿茸菇生产等项目,继续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在杭州等地举办第三届宿州高端绿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力争今年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至370家。同时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宿州麦浪滚滚遍地黄,机身隆隆盈满仓。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三是让科技成果“本地化”。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开放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通过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是让农业人才“多元化”。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计划,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等方式,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农业科技事业。此外,宿州还将继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宿州既要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宿州粮’,也要让‘宿州味道’香飘世界!”王启荣表示,这座跃动在味蕾上的城市,正以创新为笔、以沃野为卷,奋力书写农业强国建设的“宿州答卷”。(陶伟 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