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见习记者 谢晴雨 通讯员 熊秋萍)“我们将之前给产妇做盆底肌修复的产康室改造为活动室,定期开展插花、剪纸等艺术疗愈课程,帮助宝妈舒缓产后焦虑。”三八妇女节前夕,芜湖市镜湖区某月子中心负责人向回访的检察官与记者展示整改成果。走廊墙面挂满的经营许可、人员健康证明、月嫂从业资质等证照,见证了这家机构从问题企业到行业示范点的蜕变历程。
这场变革始于半年前的一场数字化监督行动。2024年8月,芜湖市镜湖区检察院自主研发的“产后妇女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发出预警:辖区部分月子中心存在从业人员健康证缺失问题。经现场勘查,检察官发现更深层隐患——过期食品原料、无证护理、违规医疗宣传等问题普遍存在,新生儿抚触室竟存放着过期半年的洗护用品。
“新兴行业监管存在真空地带。”在月子中心的后厨,检察官一边查看留样柜和散装食品信息标签,一边向记者介绍道。月子中心兼具生活护理与健康服务属性,涉及市监、卫健等多个部门职权,为明确监管职责,推动案件办理,该院于2024年10月召集妇联、市监、卫健等部门召开了全省首例母婴护理行业治理听证会,特邀"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论证。
“母婴健康安全是民生底线,当前立法滞后性与行业野蛮生长的矛盾亟待破解”。结合“益心为公”志愿者在听证会上发表的意见,镜湖区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明确要求构建“准入审查—过程监管—违法惩戒”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联合成立集中整治专班,对辖区产后母婴护理服务机构开展全面检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督促整改问题隐患共计27处。
针对行业内存在的监管盲区,检察机关还启动了“检察建议+代表建议”衔接转化机制。“将案件办理情况和调查获取的行业乱象证据链向省人大代表专门汇报后,推动代表在省人代会上正式提交《关于规范产后母婴护理行业发展的建议》。”检察官详细介绍道。
检察官调出手机中的“代表建议摘报”继续说明:“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的叠加效应,督促卫健、市监、消防、妇联等部门建立‘白名单’联合审查机制,推动组建母婴护理行业自治协会,助力《安徽省产后母婴护理行业业务开展规范》的出台;实现从个案办理到行业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在改造后的亲子活动室,窗外的春光透过玻璃窗,在婴儿床旁洒下一片温暖的光晕,凝视着宝宝熟睡的面庞,大家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一刻,法治的温度在春日暖阳中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