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植”此青绿。3月12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4年,我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建设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
省林业局总工程师李拥军介绍,2024年我省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团省委联合举办“保护母亲河·共创大美巢湖”公益植树活动,28家省市机关单位、企业、学生等400余人参与。阜阳市开展“身边树 请您猜”乡土树种网上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宿州市深化植树“一码通”应用,打通全市义务植树线上线下结合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全省上线各类尽责活动1045个,其中劳动尽责1043个,捐资尽责活动2个,涵盖抚育管护、造林绿化、志愿服务等多种尽责形式。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编制《安徽省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2023-2027年)》,进一步明确绿美江淮行动建设目标、布局和重点,聚焦村庄乡镇、城市、园区、校园、河湖、景区、通道、森林八个方面展开行动,形成了各级、各有关部门聚力抓绿化的合力。2024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7.2万亩、封山育林111.5万亩,退化林修复72.7万亩,森林抚育203.6万亩。
放大林长制品牌效应。开展全省推行林长制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不断完善林长制督察、考核、激励、评价体系。出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落实集体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改革、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森林经营水平等8项重点改革任务。开展“百场带千村”行动,带动集体林管护317.9万亩、场外合作营造林3.2万亩,发展绿色生态产业18.3万亩。促进全省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流转面积达1350万亩,占全省确权发证面积25.5%。出台林权抵押贷款、“皖林邮贷通”等政策,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300多亿元。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一方面,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组织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完善湿地管理机制,强化巡护管护队伍建设,完成2024年度全省重要湿地动态监测与评价工作。同时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组织开展全省古树名木管护问题专项排查行动,修复濒危一级古树和名木87株。在全国率先探索实现林地占补平衡,出台《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建立林地储备、以补定占、指标管理、指标交易、信用额度等工作机制。
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在安庆、黄山等区域探索打造“防未火、治未病”综合立体防御体系,创新构建“管住火、预测火、发现火、灭小火、防大火”全链条治理体系。成功举办全省林业系统防灾减灾综合演练,全省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控制在历史最低位。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全省疫情发生面积从2020年的152.16万亩逐年下降至84.22万亩,2024年拔除县级疫区5个、乡镇级疫点42个。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启动林草湿沙普查工作,建立健全林草湿荒“10年一次普查,年度动态监测”的调查监测制度。有序推进重点区域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安徽新记录物种85种。充分发掘生物多样性资源,遴选发布安徽省第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3处。强化科技赋能,组织开展“人才林业行”系列活动,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组建全国林草系统首家省级创新联合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出台《省林业局办理涉林违法问题线索事项工作规范》《省林业局查处涉林违法案件工作规范》,省林业局挂牌督办案件8个。全年办理政务服务1495件,满意率100%。
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高质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稳步推进木竹综合利用、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3个千亿和苗木花卉、木本油料2个500亿元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安徽省加快“以竹代塑”发展实施方案》,在池州市等5个市(县、市)开展首批省级应用推广试点。强化林业“双招双引”,新增签约项目304个,总投资652.6亿元。加快构建省内消纳碳票激励机制,发布《安徽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研究起草《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即将印发实施,全面推动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可计量、可交易,促进森林资源价值转化。(见习记者 仇鹤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