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南水乡,空气中散发着油菜花的清香,在池州市贵池区秋江街道,连片的稻田与藕塘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然而,一场因无人机喷洒农药引发的矛盾纠纷,却在这片宁静的田野上掀起了风波。
去年7月,正是水稻病虫害防治及除草关键期,水稻种植大户老鲍使用无人机对自家的300亩稻田喷洒除草剂。不料,当天的西南风将部分药雾吹向了邻间老高家的藕塘,导致原本荷叶出现卷边、发黄甚至焦枯现象,新抽的藕带也出现了严重损害。老高随即向某鉴定机构申请鉴定,并认定其莲藕损失确由无人机所喷洒的农药飘移所致,于是将老鲍向贵池区人民法院乌沙法庭提起诉讼,要求索赔42万余元。
"稻田与藕塘之间仅间隔一条小河沟和一块田埂,宽度约为10米。"承办法官王平来到现场,拿着皮尺一边丈量一边介绍现场情况。由于现场的河沟与田埂有一定的高度差,皮尺难以直接测量。为保障数据丈量的准确性,王平将皮尺绑在一根6米长的竹竿上,多次取点进行丈量,并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同时向农业、气象等部门专家咨询,了解莲藕对农药的敏感性以及无人机喷洒农药受风力影响的情况。
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农民才是真正的专家。在勘察现场过程中,法庭工作人员还向附近同样种植莲藕的村民请教有关农药对莲藕的影响以及莲藕市场价格等问题,通过了解荷叶对某些特定农药的极度敏感性,并结合专家的解读以及气象资料,王平对案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在调解过程中,王平发现老高因藕塘受损而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老鲍则担心赔偿会让自己背负过错之名。为此,王平和法庭工作人员多次与双方进行沟通,耐心释法明理,并结合当地乡情民意进行调解。经过五轮耐心调解,老高最终同意将赔偿诉求降至5万元,而老鲍也爽快地当场支付了赔偿款。双方现场签署了调解协议,这场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是法院的重要职责,其中调解工作更是尤为重要,对于矛盾纠纷的一次性终极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平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疑难案件,调解工作不仅考验着法官的工作能力和态度,还可能伴随着当事人的不理解、案件审理时间过长等多重压力。但只要心怀人民、秉持初心,将情理法相结合,任何困难都将迎刃而解。”(郑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