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阜阳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出通报,该市全年完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速59.9%。
2024年,阜阳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区域性生态强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该市加强谋划部署,印发实施《阜阳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区域性生态强市五年行动计划》,从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美丽示范创建行动、生态文明实践行动、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行动和环境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等7个方面,谋划31项重点任务和若干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生态强市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全市范围内总体上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环境更加优美。同时注重谋划“两重”“两新”领域项目申报建设,不断加强环境治污设施、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环境监管。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优质高效开展淮河流域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和农村水环境治理攻坚,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和安全利用,全面实施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42.4微克/立方米,全年优良天数比例为74.3%,重污染天数控制在2天,同比减少6天。全市1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省考断面达标率第一次实现100%,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致信市政府表示感谢;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现象,未发生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现象,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
注重强化统一监管,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稳步推进。推动属地成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健全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和巡护制度,压实湿地公园保护属地责任。深入推进“绿盾行动”交办问题和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开展多轮交叉互查和“回头看”,排查整改问题70个。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颍上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陆生脊椎类生物)落地落实。加快建设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完成人工造林2084.4亩、封山育林10285.5亩、退化林修复15518.9亩、森林抚育81845亩。组织开展畜禽养殖问题专项排查整治和联合执法,对畜禽养殖行业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23起。完成市本级和县、市、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推动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全市规模养殖场基本全部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8%以上。
与此同时,加大整改力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整治。严格落实“556”闭环管理机制,一体化推进“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截至目前,39个中央和国家层面交办问题完成整改38个,507个省级层面交办问题完成整改495个,1654件历次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2024年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285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136个。开展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监督指导行动,对各县市区进行驻点监督指导,共发现471个问题并同步交办属地整改。坚持按季度拍摄市级生态环境警示片,共集中曝光9批次285个问题,跟踪推动闭环整改。持续整治餐饮油烟、噪声、异味、散煤和大盘香问题共2419个,让群众家门口“净”上加“静”。扎实做好环境信访工作,各渠道共收到群众投诉信访件1200件,全部按期办结。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四年超过九成。
注重提质增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有力。优化环境要素保障,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改革,引领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严格环境准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推进铅蓄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产业链、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生产基地和中原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基地。对32家小型工业集聚区及传统产业集群开展排查整治,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合理布局储能电站,2024年全市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627.86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全市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量78.78亿千瓦时、居全省第二位。建立阜阳港“双核四极”多式联运体系,建成颍州港、临泉综合码头等一批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港口码头,逐步形成“一港六区十园”的港口布局体系。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0.13万辆,居全省第2位。
在此基础上,完善体制机制,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13个专业委员会,加快治理模式从“单一主导”向“协同共治”转变。拓展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三个全覆盖”范围,实现对286家重点排污单位的自动监控、1350个视频监控点位的联网。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轻微免罚保障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全市共办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97件、罚款金额2393.4万元,分别较上年度同比提升28.6%、84.1%。严格落实地表水断面和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产生污染赔付金2939.3万元、生态补偿金1901.1万元;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共启动40起案件,累计实际获赔33.95万元。全年完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速59.9%,超全省行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刘闯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