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推出的 “同心童享+爱心妈妈” 全链条干预体系,以“检察介入”这根“线”,将涉案未检家庭教育指导这个“点”串起来,积极争取社会“面”帮教资源,同心合力,在未检司法实践中展现出强大效能,为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打造了全新范式。
少年迷途 挣扎的青春
2022年8月,舒城县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中发现,涉案未成年人小华(化名)自幼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小华的父亲长期对其采用打骂、否定的粗暴教育方式,致使其性格孤僻,因抑郁休学半年多,最终因休学期间交友不慎走上犯罪道路。办案检察官敏锐捕捉到案件背后家庭教育缺失、教育方式失当、父子间缺乏有效情感沟通、小华处于缺管失控状态等问题。舒城县检察院引入“爱心妈妈”工作机制,联合县妇联、教育局、心理咨询机构、学校,构建“检察介入+家庭教育指导+社会支持”的全链条干预体系,邀请专业人员对小华、小华父亲分别开展一对一疏导、帮教,帮助小华走出抑郁、重返校园,小华父亲也深刻认识到过往教育方式的不当,并作出改正的承诺,父子关系最终得以修复。2024年9月小华以体育特长生被山西某大学顺利录取。
机制创新 全链条干预
舒城县检察院“同心童享”未检办案团队办理该案时,摒弃传统就案办案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坚持“治罪”先“治心”。依托“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办案检察官商请县妇联第一时间组建由检察官、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组成的评估团队,多次与小华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根据志愿服务团队评估结果,及时制定了一份专门针对小华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释放情感压力。检察官还通过书信、短信等方式加强与小华加强日常沟通、交流,给予其情感关心,重建自我价值感。同时向小华父亲制发《督促监护令》,并安排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在司法干预过程中,办案中检察院充分扮好“爱心妈妈”三重角色。作为情感陪伴者,办案中检察官及时介入,与县妇联联系,主动提出筛选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背景、亲和力强、与涉案未成年人母亲年纪相仿的“爱心妈妈”志愿者。提前告知小华家庭情况,帮助其提前进入角色,还通过面对面疏导关怀等最大程度地弥补小华的情感缺失。身为技能传授者,针对小华父亲情况,检察院主动对小华父亲开展三个月的“正向管教”“非暴力沟通”等教育指导课程,促使其转变监管方式和教育理念,重塑亲子关系。担当授之以渔者,鉴于小华系单亲家庭,父亲又因脑梗而落下终身残疾,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法满足其正常体育训练资金需求,遂将情况线索移交至第五检察部,并顺利帮助小华申请到了5000元司法救助资金,解决其体育训练资金难题。小华也在此过程中思想蜕变,积极承担家庭责任,还在训练之余协助教练训练其他学生,获得训练费用减免奖励。
此外,在社会治理方面,舒城检察还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预防”。检察官化身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加入舒城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志愿者团队,携手其他专业的老师,依托真实涉未成年人案件开展“以案释法+精准指导”服务,通过个案剖析会、模拟情景互动等方式,向问题家庭揭示教育方式偏差与法律风险的内在关联,同步传授科学监护、有效沟通、规则养成的实践方法,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基层落实,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权益保护的双重效能。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与妇联、教育等部门协作,针对涉案未成年人背后的家庭教育监管缺失、性侵案件受害人心理疏导及有转学需求的问题,提供全方位支持,最大程度避免被害人二次伤害。舒城县检察院立足于办案,结合法治副校长履职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进校园,携手“爱心妈妈”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知识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打造全域覆盖宣传矩阵。“爱心妈妈”志愿者还根据需求适时提供个案指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成效显著 打造新范式
舒城检察从司法温度与社会治理的“双向”发力,实现了个体与群体“共赢”,从个体层面看,小华抑郁情绪缓解愈合、重回校园,父子关系从“对抗”转为“合作”,父亲主动支持孩子发展体育特长,家庭功能显著修复。后小华通过体育特招实现人生“逆袭”,考入本科院校,案件办理实现“零再犯”。从群体层面看,检察机关联合妇联、教育部门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协同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舒城县检察院在办案中先后邀请“爱心妈妈”志愿者针对个案开展亲职教育13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50余场,受众家长5300余人次,覆盖全县21个乡镇(开发区),提供个案指导 200余例,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同心童享+爱心妈妈”全链条干预体系,彰显了司法能动性。司法机关突破传统“就案办案”思维,将家庭教育评估作为未成年人案件必经程序,通过检察建议、督促监护令等刚性手段,推动失职监护人接受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压实监护责任,从而降低涉案未成年人再犯率。增强了社会协同性,以“爱心妈妈”为纽带,整合资源,创建跨部门协作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提升了治理前瞻性,整合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数据筛查高危家庭,通过直播课、社区宣讲等柔性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实现从“事后矫治”到“前端预防”的转型。
小华一案的成功办理实现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新时代检察机关依法综合履职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未检工作“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深层价值。“同心童享”品牌与“爱心妈妈”机制的深度融合,重塑了问题家庭的教育生态,以司法智慧激活了全社会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共治基因”,为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见习记者 谢晴雨 通讯员 谢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