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父亲的恩泽
来源:□王炜炜 阅读量:10000 2025-04-11 16:27:38

□王炜炜

乍暖还寒晴复雨,梨花落后是清明。

今年清明节前,我有幸受邀参加第二届包公学术研讨会“包拯研究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论坛,当我走进安徽大学法学院,周围都是来自中国最顶级的法学专家、学者,我想起了自己曾是法官的父亲。

我父亲王忠亭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忠厚村,1947年6月,年仅19岁的父亲加入了华东野战军,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随部队一路到了福建。父亲是一个十分廉洁自律、谦恭善良、正直质朴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他所信仰的革命事业,无怨无悔。关于他的工作业绩、为人品德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城里,是有口皆碑的。

在我的心中,父亲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大男人。父亲在世时,总是教育我们,不要有依赖任何人的思想,要有真才实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父亲一生廉洁,还要赡养远在山东的奶奶,接济比我们生活艰难的亲人,省吃俭用的一点余钱都用来买书了。父亲是半路出家从事法律工作的。他不愿当一个“门外领导”,一切从零学起。每天晚上,他都独自一人到办公室看书,钻研业务。寒来暑往,他的读书笔记装满了一个大箱子,他硬是凭着一股拼劲,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再难的案子到了他手上都能圆满解决,他写的专业论文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可爱的是在别人眼里威严法官父亲对女儿的爱像春阳一样温润细腻。小时候,对我来说,吃饭是件很困难的事,母亲对吃饭时东张西望,还要边吃边唱的我很不耐烦,行伍出身的父亲总是笑着把碗接过去,他把饭堆成了小山、水井,然后让我把它们搬到肚子里,这样我就能在愉快的笑声中把吃饭任务完成。父亲还买来书,自己学着剪裁,为我做各种漂亮的衣服。“六一”节的这天,我总是全班最漂亮的,我总能穿上爸爸亲手做的太阳裙。业余时间,父亲会唱歌给我们听,他最常唱的是《松花江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至今还记得他吟唱的样子。他还教我打过长拳,写过毛笔字。父亲的手很巧,他用纸折成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可以排成长长的一队。

爸爸留给我最珍贵的“遗产”有二,一是要有正直清白的人品;二是要有真才实学。正直清白是爸爸一生的写照,爸爸为人谦恭善良、质朴宽厚。年轻时他就开始担任领导职务,少不了有人请客送礼,但父亲从不接受吃请,拒绝收礼。母亲曾说过父亲一件不近人情的事。那年,有人出于感恩从很远的乡镇拉了一板车的上好的木头送给我们做家具,父亲让人家顶着炎热的太阳把木头再拉回去,母亲说:“要不,我们出钱买下?”父亲坚决不肯:“他们哪会真的收我们的钱,象征性地花点钱,是变相的受贿!”母亲总是说:“就是一块肉一条鱼,你爸爸都不会收的。”

父亲常说“白天不收昧心钱,一夜才有好觉睡;一生不做亏心事,才有一世的良心安”。父亲是言行一致的人,他在群众中的口碑很好,记得父亲去世的前几天,要从福州转院回来,那天夜里,法院宿舍大院里每家的灯都亮着,许多人都在等着父亲的归来,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父亲的尊敬。在父亲追悼会上, 有些人在悄声议论父亲的遗产有多少。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九四九年后,父亲先后在商业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老干部,必然会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给他深爱的女儿了。谁也不会想到,在我们家既无高档的家具,也没有进口的电器,更无存款。正如父亲的一位同事说:“你父亲这一辈子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他留下的只有你们这两个宝贝女儿啊!”

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我们老家在山东海阳发城忠厚村,父亲是用山东腔告诉我这些的,他一生都保持着他浓郁的山东腔调,他也始终保持着山东的饮食习惯,喜欢吃包子水饺。他力图让我有点山东人的样子,经常包包子、水饺给我们吃,父亲包的水饺的样子很好看,皮薄肚大。

那个年代,物质很紧张,买什么都得凭供应票。每年山东老家寄来的红彤彤的大苹果和饱满的花生仁是很难得的美味。那筐苹果,坐了几天的火车,到了我们那里,总会烂一些,父亲指挥着我和妹妹坐在家门前的空地里,把烂掉的苹果一颗颗地捡出来,把好的苹果一家几颗地分给左邻右舍。父亲还有一项拿手好活就是炸花生,他用面粉加糖把花生仁包好,放进油锅里炸,炸好后,那一块块花生酥,金黄酥脆,香甜可口。儿时记忆里,苹果花生就是山东的代名词,苹果的清香、炸花生脆甜的就是家乡的味道。

新茶上市的时候,父亲会想办法买许多茶叶,一包两斤地分开,再用缝纫机车好一些白色的棉布袋子,用隶书在白袋子上,一笔一画地写上山东老家亲人们的地址与名字,一边写一边念叨,这是给你大爸的,这是给你姑姑的,还有姨姨的和舅舅们的,每家都有,每家分量都一样。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他必须把给奶奶的生活费留出来寄回老家去。那时大家生活都不宽裕,有一年,老家写信来说,奶奶想要一件毛衣。母亲把自己唯一的呢子上衣卖掉了,买来了毛线,织成一件厚实的毛衣寄了回去。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他们都没有忘记那块土地有自己的亲人,没有忘记对老人的赡养与孝顺。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亲情与爱却是那样丰盈充沛,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在2014年4月10日,在鲁迅文学院的一次同学聚餐时,我惊喜地得知山东作家王月鹏居然是我大伯的孙子!王月鹏小时候常听他父亲念叨,远在福建的二爷爷(我父亲)对他一直很关心,上学的费用好多都是二爷爷资助的。读小学时,他竟然接到了这位军旅出身的在法院工作二爷爷的亲笔信。在信里,二爷爷鼓励他好好学习,从此,他开始和从未谋面的二爷爷通信,一直到初中,也就是我父亲去世那一年。那些激励他沉下心热爱读书的信件,他一直珍藏至今。

从13亿人口中,选出50人,参加鲁院第22届高研班学习,短暂的四个月的同窗缘分,已极其珍贵;而失联24年的姑侄俩,竟然出现在同一期作家班上,更属奇缘。谈起未曾谋面的二爷爷对自己曾经的资助与鼓励,王月鹏非常激动,一再表示要到福建祭奠我父亲。

2016年春节,王月鹏携妻女从山东烟台飞往福建厦门。在父亲的墓碑前,他神情虔诚专注,点烛焚香,最后他以中国最传统的跪拜磕头的仪式向父亲表达他的敬意与感恩,望着王月鹏的身影,我泪如雨下,王家飘散了二十六年的血脉的丝线终于续上了!

父亲,“积善人家必有余庆”,这句名话在我们王家应验了!您深爱的女儿在您言传身教下,养成了爱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至今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的文字已有两百多万字,出书七本。2014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您曾鼓励过的乡村少年王月鹏,经过他自己不懈努力,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烟台市作协副主席,获泰山文艺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鲁迅文学入围奖等。2021年我和王月鹏分别作为金融作协代表与山东作协代表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相遇。

又是一年清明节了,我相信,天上的父亲一定能看到我们都秉承他正直善良的本性,在各自热爱的领域里追求理想,努力向上,他会为我们感到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