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李小平 于迟 通讯员 刘宇涵)近日,马鞍山市花山区新晋“网红”——体育路夜市热度持续攀升。自夜市建成后,累计接待人流250万人次,商户总营收达3500万元,直接间接带动就业创业近1000人,成为推动全市夜间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引擎。这座昔日自发形成的流动摊点聚集地,在政府科学规划与精心运营下,完成了从“脏乱差”到“精优美”的华丽转身,为城市治理与民生改善提供了生动范例。
破局:从“游击战”到“正规军”的蜕变
位于安徽工业大学秀山校区北门的体育路,曾因流动摊点无序扩张而饱受诟病。从最初的20余家小摊,到高峰期的300余家摊位,这条道路长期被油烟、拥堵与垃圾困扰。尽管历经多次整治,但问题始终未能根治。2024年4月底,马鞍山市以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十大行动”为契机,投入800万元启动系统改造工程,通过“微改精提”补齐城市功能短板。
选址环节彰显治理智慧。该市相关部门综合考量人流、车流、物流及各方意愿,提出10套方案并多方论证,最终选定奥体中心广场6366平方米空闲地块。这一决策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实现“摊主愿意进、夜市有人气、经营不扰民”的多赢局面。建设过程中,首批规划283个固定摊位,统一棚亭样式、摊点大小与招牌尺寸,完成“三通一平”改造,增设公共就餐区、临时停车区,并配置燃气“三件套”、微型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彻底改变以往“以路为市”的混乱局面。
升级:从“烟火气”到“文明风”的嬗变
“以前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干净得像商场!”常来夜市的市民李女士感慨道。这场蜕变背后,是政府“精管优服”理念的深度践行。针对原来流动摊点业态偏少、品质不高等问题,马鞍山花山区等有关部门突出运营前置,整合大学城、奥体中心等资源,更多嫁接文旅体元素,积极融入新潮IP元素,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需求,开设足球、篮球、滑板等潮玩项目体验区,设置星空影院、动漫专区、灯光舞台等,邀请安工大学生社团,不定期举办民俗巡演、音乐演出、快闪舞蹈等活动,让夜市好吃、好逛、好玩。
经营管理上,该市相关部门制定《体育路夜市管理办法》,明确摊主职责,开展入场前培训,并建立食品安全“周检”制度;环境管理方面,每个摊位配备垃圾桶,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安排12名保洁员不间断清扫,环卫工人同步清理周边卫生死角;治安管理上,整合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设置联合执法岗亭,划分7个网格,每晚12名工作人员驻点值守,确保“矛盾不出摊、纠纷不过夜”。
共赢:从“民生难题”到“幸福样本”的升华
“小摊点”承载“大民生”。在摊位分配过程中,政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通过两轮登记、公示确认安置资格,最终264户摊主通过现场摇号确定摊位,全程未出现不满投诉。为降低经营成本,夜市运营公司制定2年期租金优惠政策,标准仅为南京大学城同类夜市的1/10、本地成熟夜市的1/3。更暖心的是,夜市专门设置22个公益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待岗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并与安徽工业大学合作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150余名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现在每天销售额比以前翻了两番,还能带徒弟!”曾经的流动摊主王大姐如今笑容满面。数据显示,试运营以来,摊点日均销售额达1800元,人均日收入约450元,均较整治前增长2倍多。这种“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模式,既守住了城市的“烟火气”,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文明范”,更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