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陈悦 记者 吴文珍)“您不仅帮我们化解了纠纷,还帮我们保住了友情,感谢您……”“谢谢您的耐心调解,这面锦旗请一定收下……”日前,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柴建玲连续收到两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这不仅是群众对柴建玲调解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司法调解工作成效的生动缩影,讲述着一段段司法为民的温情故事。
一起跨越10余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当事人陈某因工程应急需要先后五次向李某借贷60万元,本息累计近200万元的债务。然而,因陈某未能按时还款,这对昔日好友最终对薄公堂。
为高效化解矛盾,田家庵区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启动先行调解程序。调解中,柴建玲敏锐抓住“情谊修复”这一关键,通过数十次电话、微信沟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当陈某以经济困难为由拒付利息时,柴建玲以“法理+情理”双线并行方式,既阐明法律中关于借贷合同的明确规定,又用“朋友应急相助”的往事唤醒双方共情。经过反复的释法说理,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从诉请177万余元调解到60万元,并明确了分期还款的金额和时间。事后,当事人为表达感激之情,特意撰写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柴建玲的认可与谢意。
“既要维护劳动者权益,也要确保程序合法。” 柴建玲义正严辞道。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中,原告提供的证据却存在破损,这无疑为调解工作增加了难度。
仵某于2023年10月7日至2024年1月25日受雇于安徽某建筑劳务公司从事劳务工作。工程暂停时,双方经核算确认,公司应支付仵某劳务费40800元,但该公司仅支付了35896元,剩余部分以各种理由推诿拒付。
柴建玲在接到案件后,第一时间查阅卷宗、梳理案情,并积极与双方沟通。然而调解中,柴建玲却敏锐地发现原告提供的身份证证据存在破损,被告也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剩余劳务费。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柴建玲始终坚持“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严谨原则,反复核查线索、多方调取证明材料,深入挖掘当事人身份变更背后的法律关联,查明仵某因历史原因具有双重户籍、两张不同身份证的真相。之后,她向建筑公司释明“实际提供劳务即应获报酬”的法律原则,并协助仵某完善主体资格证明。经过数日的跨部门协调,不仅帮仵某追回欠款4904元,更用严谨作风守住了司法公正的生命线。
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原告淮南某广告公司按约完成为被告安徽某建筑公司提供的施工服务后,双方经验收确认结算金额为187120元,但被告仅支付了10万元,余款迟迟未付。
调解中,被告却以工程未验收为由拒绝还款,柴建玲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向被告释法明理,并告知其拒不支付费用将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可能对公司口碑和潜在利益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她以情说理,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耐心倾听诉求、剖析利弊,并根据双方的诉求和矛盾焦点,制定个性化调解方案。最终,仅用15天便成功化解了这起合同纠纷,重建了双方的商业合作信任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