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徽风皖韵 善治长江】马鞍山市渔政执法支队:创新赋能,筑牢长江禁渔坚实防线
来源:记者 李小平 于迟 通讯员 秦家乐 阅读量:10000 2025-05-16 12:13:15

本网讯 (记者 李小平 于迟 通讯员 秦家乐)“长江十年禁渔,马鞍山将锚定‘稳得住、不反弹’目标,持续深化渔政执法改革,以科技之力筑牢生态屏障,以制度之严守护一江碧水。”近日,记者从马鞍山市渔政执法支队获悉,近年来,该市以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通过机构整合、科技赋能、制度创新等举措,构建起长江禁捕“人防+技防”“专业+共治”的立体化监管体系,长江禁渔“马鞍山经验”获全国推广,成为守护长江生态的标杆城市。

改革赋能:执法力量从“分散”到“集中”

2019年,马鞍山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部署,2020年12月正式成立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同时加挂“渔业行政执法支队”牌子。2024年5月,根据机构改革要求,原农业综合执法支队职能整合至渔政执法支队,形成“一支队伍管渔政”的全新格局。目前,支队下设5个科(队),在编人员31人、聘用人员8人,31人持有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证件,全员具备独立办案能力,为长江禁捕执法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筑基:监管模式从“人防”到“技防”

马鞍山市将科技赋能作为长江禁捕的核心抓手。2021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渔政信息化系统,实现禁捕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2023年6月,50米长的渔政执法趸船入驻水上综合执法基地,趸船三楼设全市渔政信息化调度中心,集成智慧渔政管理平台。2024年,创新开发的“一平台两系统”(智慧渔政执法平台、乡镇护渔员管理系统、禁捕水域船舶管理系统)完成主体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前与省级平台数据对接。

目前,全市已建设市、县渔政执法基地(趸船)3座,建成渔政信息化中心4个,实现省市县联网。同时,全市配备雷达8个、高清光电82个、执法船艇19艘、执法车13辆、夜视仪2台、无人机8架、无人机机场1处(在建3处),为渔政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持。

机制创新:禁捕防线从“单打”到“共治”

马鞍山市渔政执法支队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智慧渔政平台的全面投用,长江马鞍山段禁捕监管将迈入“网格化、实时化、科学化”新阶段,健全完善多项工作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角的责任体系。一是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禁捕体系,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作战,形成“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全链条监管;二是“人防+技防”双轮驱动。执法人员“7×24小时”值班值守,179名护渔员网格化巡查,构建全时段、无死角的立体防护网;配合智慧渔政执法平台、雷达、高清光电、无人机等设备设施,建成覆盖全域禁捕水域的“水陆空”一体化监控网络。三是与南京、镇江协同立法,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将每年10月24日设为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并依托长江保护执法联盟,与南京、芜湖、滁州等地开展交界水域联合巡查21次。2024年,全市查办涉渔案件323件(同比下降49.8%),其中农业农村部门293件、公安部门15件、市场监管部门15件。2024年4月,马鞍山长江禁捕退捕案例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捕转养”基地助力渔民转产就业案例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典型(全国仅13例);2024年7月,当涂县两名护渔员获评全国“最美长江协助巡护员”。2025年4月,市渔政执法支队(作为支撑保障单位)、张俊同志因工作突出分别作为2024年渔业执法系列专项行动工作突出集体、突出个人受到农业农村部、公安部、中国海警局通报表扬。马鞍山市这一系列渔政执法改革,为全国长江禁捕工作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马鞍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