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南市生态环境局以“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的关键抓手,通过机制创新、能力筑基、修复提质,推动生态损害从“被动追责”向“主动担责”转变,为绿色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机制联动,构建责任闭环
聚焦“全链条”责任压实,构建“线索发现—案件办理—修复监督”闭环体系。
部门协同聚合力。淮南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水利等9部门建立跨领域协作机制,举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题培训会,邀请司法鉴定专家、专业律师授课,累计培训执法人员80余人次。全年通过督察反馈、执法检查、信访投诉等渠道筛查案件线索35条,办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8件,其中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办理案件10件,实现“一案双查、责任共担”。
挂牌督办强震慑。对2起省挂牌督办案件快速响应,同步启动调查取证与损害评估,通过“专业鉴定+法律支撑”锁定证据链条,推动赔偿义务人主动履行损害赔偿责任,案件办结率达100%。
能力筑基,锻造专业队伍
以法治化、规范化为导向,夯实案件办理基础。
严把法制审核关。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年审核重大行政执法案件34件,组织听证案件10起、行政复议2起、行政诉讼1起,实现“零败诉、零纠错”。严格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执法尺度,确保“同案同罚、过罚相当”。
提升执法专业性。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动态管理,组织全市生态环境系统11人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强化“三项制度”刚性约束,全年开展执法案卷评查220余件,提出修改意见900余条,案卷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科技赋能提质效。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等技术辅助线索筛查,破解隐蔽性环境违法行为取证难题;建立法律顾问全程参与机制,对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10份,为案件办理提供精准法律支撑。
创新驱动,激活修复效能
探索“惩戒+修复”多元路径,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处罚+修复”促早纠。创新推行行政处罚与信用修复机制,建立“线下+线上”企业信用高效修复的工作模式,开展违法处罚企业信用修复活动,全年指导51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助力企业重塑信誉、轻装上阵。
普法先行强意识。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节点,开展“以案释法”进企业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借助春训等契机邀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家讲课,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企业从“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
下一步,淮南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探索“简案快办”机制,推动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为美丽淮南建设筑牢法治屏障。(淮南环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