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鞍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陈楠楠融合创新工作室”是科技强警的一张亮丽名片。这支由8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团队,以“融合、创新、务实”为核心理念,在柔性执法、智慧交管、安全护航等领域屡破难题。作为安徽省公安厅首批“科技兴警先导支撑点”之一,团队成员以集体智慧破解城市交通治理痛点,用科技之笔书写民生答卷。
柔性执法,科技加持下的“温度与精度”
停车难、执法严,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治理痛点。2021年,工作室创新推出违停“云提示”系统,通过语音电话和短信“先提醒、后纠违”,累计拨打电话、发送短信1120余万次,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这一模式不仅减少罚单争议率超90%,更被市民称为“最有温度的交管规则”。针对住宅区周边夜间停车难题,团队提出“不提醒不抓拍”模式,允许临时、错时停放,既缓解了群众停车压力,又避免了机械执法的矛盾。
在提升执法公信力方面,工作室依托“大数据+预警”技术,对全市2000余个交通监控设备进行标准化管理,逐一建立“一机一档”,停用整改问题设备456处,确保“电子警察”设置科学合理。团队研发的车辆识别号“智能还原”系统,攻克了车架号手工拓印难题,被全省推广应用,成为规范执法的“科技样板”。
智慧交管,绿波织网畅通城市“血脉”
“一路红灯”的焦虑如何破解?工作室以“绿波带”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全市95%的灯控路口接入交通信号中心管控系统。通过对主城区24条道路实施“高峰均衡保畅、平峰双向绿波”策略,整体通行效率提升17.6%。全长10.3公里的慈湖河路曾是市民口中的“红灯长廊”,20个信控路口让驾驶人频频停车。工作室对九华路至葛羊路16个路口进行绿波优化后,车辆平均通行时间从17分钟缩短至10分钟,全程仅需等待3个红灯。市民方先生感慨:“现在按45-50公里时速行驶,一路绿灯,通勤时间少了一半,心情也舒畅了。”
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数据跑腿+人工精调”的双重努力。工作室结合市民出行习惯,分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在商业区延长夜间绿灯时长,满足消费需求;在学校、医院周边增设行人优先相位,保障“一老一小”安全;针对施工路段动态调整信号配时,实现“零拥堵、零事故”。这些举措让交通管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真正将民生需求融入城市脉搏。
安全护航,电子哨兵全天候守护“脚下安全”
在马鞍山市15个重点路口,一群特殊的“执勤员”——“电子哨兵”系统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安全防线。运行一多年来,这套集毫米波雷达、AI算法于一体的系统累计发出预警752万次,纠正非机动车违法137万起,推动路口事故率下降11.6%。
“主路车速快、支路来车易大意,这类无信号灯路口曾是事故高发区。”陈楠楠介绍,“我们为了降压此类事故,会同科技企业创新研发电子哨兵系统,通过270度全时段路况扫描,系统能在0.3秒内测算主路车辆时速与车距,并通过LED屏和定向语音精准预警。”雨雾天气中,动态调整的雷达灵敏度确保复杂环境下“不减速、不漏判”,为安全出行筑牢“科技屏障”。针对非机动车违法乱象,系统以98.1%的准确率抓拍未戴头盔、逆行等行为,并实时播放定制语音警示。市民坦言:“被‘点名’后,再也不敢忘戴头盔了!”数据显示,路口电动车头盔佩戴率提升23.9%,科技治理让守法意识深入人心。
创新基因,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孵化
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关的“前线”,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团队采取“导师制+项目制”模式,带动支队“一专三员”队伍联合攻关,培养出1名省公安科技信息化专家、4名省公安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专家、3名“马鞍山市职工技术能手”。先后开展“智能交通外场设施管理系统”“电动二三四轮车风险管控平台”等10余个创新项目研发并落地应用,其中《重点车辆预警处置平台》《安全“首”护-电动自行车头盔检测模型》《觅踪-高风险人员研判模型》分获省市级创新大赛奖项。
作为团队带头人,陈楠楠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当选全省优秀人民警察,但他始终强调:“荣誉属于团队,创新没有‘单人赛道’。”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让工作室在攻克车架号智能还原、法院查封线上办理等技术难题时,始终保持着高效协作与持续突破。
从“云提示”的温情到“绿波带”的畅行,从“电子哨兵”的守护到风险预警的精准,陈楠楠融合创新工作室用科技之刃破题城市治理,以团队之力托举民生福祉。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既是马鞍山公安交警的“最强大脑”,更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生动诠释——他们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一群人的使命与奔赴。(李小平 甘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