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林 记者 吴文珍)日前,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速裁团队成功调解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承办法官通过肢体语言、微信文字以及融合法庭智能设备等方式,让当事人在“无声”的调解中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原告张某和被告李某曾是同学,毕业后又进入同一公司工作。工作期间,李某因日常生活需要,陆续向张某借款1万余元。然而,借款到期后,李某却未能及时偿还。无奈之下,张某诉至法院。
接手案件后,承办法官了解到该案原被告均为聋哑人,无法接听电话。为此,承办法官与书记员一同来到李某所居住的社区,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联系上李某的父亲,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李某父亲提出的疑问,并告知其拒不还款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李某父亲表示,愿意配合法院工作,但李某近期不在本地,自己愿意想办法代替孩子处理。
庭审前,考虑到案件有一定的调解基础,承办法官便组织双方再次进行协商,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调解现场,为便于当事人沟通,承办法官示意大家拿出手机,打开微信,面对面建立了微信群,使张某可以打字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安排书记员辅助李某父亲以“语音识别”的方式输入文字,解决其不会打字的困扰。这一贴心举措打破了沟通壁垒,为双方搭建了友好对话的平台。沟通中,李某父亲主动提出调解方案,张某通过手机屏幕了解到对方的意思后,连连伸手比出“OK”的手势。法官根据张某提供的 50 笔转账记录,在融合法庭的界面逐笔列出,按照双方的调解方案,扣除小额转账和已还款项,现场核对出应偿还金额。张某竖起大拇指,李某父亲也表示认可。随后,在承办法官的见证下,李某父亲当场向张某支付了全部欠款,案件得以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