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青川 通讯员 李红兵)日前,庐江县岗湾街道马厂村两户人家因建房产生矛盾纠纷,双方闹到村“拍笑桥”调解室。调解员马和平和村干部一起去现场查看、查阅档案,依据政策法规和村规民约,结合拍笑桥“调解六法”和“拍笑桥”典故,通过耐心细致地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握手言和,一场邻里纠纷圆满化解。
“拍笑桥”典故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此处原为渣巴山流向县河的一条季节性溪流,沿途均为横溪截路,无桥无渡。明朝成化年间,溪旁一村中有张,李二姓村民,常因盖房事发生纠纷而进城诉讼,最后争讼至县衙。一日县衙传两人到大堂对质,适逢山洪暴发,溪水陡涨,张姓村民强行泅渡,被山洪卷走,眼看其生命危在旦夕,李姓村民见状奋不顾身救其脱险,张被救上岸后,向李致谢,李谦称应当。时逢义官姚仕逊路遇,见其状,便劝其二人息讼,经调解后将讼资建桥,二人当即听从,各自回家筹资交付姚仕逊,委托代劳。桥梁竣工之日,姚仕逊邀张,李二人同登桥上,三人相互作揖,并拍掌欢笑,致贺新桥落成,姚仕逊见二人“一笑泯恩仇”,甚为高兴,遂命名此桥为“拍笑桥”。
庐江县岗湾街道马厂村的“拍笑桥”调解室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涉及当事人140多人,调解涉案金额30多万元,调解成功率达100% ,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庐江县各乡镇的每个村均已建立完善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些扎根基层的调解员熟悉乡情,被誉为“和事佬”,他们运用法、理、情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成功调解数百起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农业生产、土地承包等矛盾纠纷,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