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人命啊,七年都判不到吗?”在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检察院接待大厅内,52岁的刘女士(化名)坐在轮椅上泣不成声。她身旁的家属高举死者遗照,情绪异常激动,大声质问。这是今年4月,一场惨烈车祸引发的首次上访场景。
之前,司机赵某某(化名)醉酒驾车,猛烈追尾刘女士驾驶的电动车。这起事故后果极其惨重,造成刘女士的丈夫舒某(化名)当场死亡,11岁的孙子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一个月后不幸离世,刘女士自己也重伤入院四个月,留下了满身病痛与终生阴影。
三次接访 从激烈对抗到理性沟通
首次接访时,检察院大厅内控诉声撕心裂肺,刘女士及其家属12人围堵在此。面对情绪失控的家属,该院第五检察部的干警连忙上前安抚,引导众人进入接访室。递上茶水、维持秩序、耐心倾听……接访工作在一片哭闹声中艰难推进。
接访中,家属们对肇事司机赵某某的量刑过轻强烈不满,要求顶格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同时对其自首认定、是否存在超速等情节提出质疑。检察官们认真倾听、细心记录,逐条梳理当事人的核心诉求,用耐心与真诚化解对抗。
两个多小时的接访后,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当场承诺“一周内给出明确答复”。看到检察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诉求要点,刘女士及其家属第一次感受到“被重视”,暂时平静了下来。
承诺千钧重,行动胜万言。接访一结束,第五检察部立即研究制定答复方案。原计划上门回复并慰问伤者,但家属坚持到院听取意见。检察干警们随即与侦查人员、审判机关沟通协调,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影响答复准确性的细节,只为经得住法与情的双重检验。
第二次接访,8名家属如约而至。该案承办检察官唐健直面家属的核心诉求,针对首次接访的三个问题逐一详解:“法律对自首认定有明确规定;认定超速须有鉴定结论等证据支撑;量刑需综合犯罪情节来考量……”她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透法理,以不回避的担当直面矛盾,用以心换心的诚恳消解隔阂。
“我们深知大家的悲痛,这种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作为检察机关,我们始终会和群众站在一起。”唐健的一番坦诚话语,让多位家属频频点头,渐消的怨怼让现场气氛逐渐缓和。
从“要说法”到“问办法”,信任之花在第三次接访中悄然绽放。此次来访的仅有未成年被害人的父亲舒某某(化名)和一位亲属,他们询问的不再是量刑问题,而是司法救助与后续帮扶,接访室终于迎来平和对话。唐健翻开《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指着相关条款解释道:“因加害人赔偿能力不足,依靠被害人收入生活的近亲属陷入困境的,按规定可以获得救助。”
临行前,舒某某掏出手机犹豫地问:“能加您微信吗?”当唐健微笑应允,并再次告知救助申请流程时,对方一句久违的“谢谢”让唐健倍感欣慰:“他们从‘讨公道’变成‘信法律’,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司法救助 为不幸家庭托起生活希望
今年2月,贵池区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对赵某某提起公诉。5月8日,法院经审理后,一审判处赵某某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附带两份民事赔偿,总计190余万元。
然而,赵某某因年事已高,经济能力有限,仅支付28万余元后便无力偿还。保险公司也因醉驾免责,只能在交强险范围内进行赔付。
这场悲剧不仅摧毁了一个家庭,更切断了他们的生计来源。事故发生前,刘女士的丈夫跑长途货运,儿子舒某某在外务工,日子虽不富裕却充满希望。而今,家庭顶梁柱倒下,刘女士全身多处重伤需定期复查,高额的医疗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见肘。为照顾重伤的母亲,舒某某被迫辞去工作,母子俩为避开睹物思人的伤痛,只得在外租房生活。这个破碎的家庭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陷入极度困境。
“司法救助不是慈善,而是法定责任。”贵池区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相关人员解释道,根据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刘女士因犯罪侵害致重伤且加害人无赔偿能力,符合救助条件;作为被害人舒某生前的主要扶养对象,她面临的困境更凸显了救助的紧迫性。
“皖风送暖” 精准救助传递司法温情
案件判决后,贵池区检察院控申部门检察官认为,刘女士这类家庭主要劳动力受害致死,承担养育、赡养义务的妇女,正是省检察院与省妇联联合开展的“皖风送暖”活动的重点救助对象。为此,检察官们一面细致审查原案卷宗材料,一面主动对接刘女士所在社区,核实其家庭经济情况,并获取社区居委会出具的困难证明,积极帮助刘女士申请国家司法救助。
“司法救助只是起点,后续还有民政等部门的社会救助接力。”该院控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我省三级检察院联动民政部门,共同推进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的实践成果。
刘女士一家的遭遇并非个例。他们从激烈对抗到理性求助的态度转变,映射出司法理念的深层变革——检察机关不仅是犯罪的追诉者,更是公民权利的守护者。
“接访工作不仅是听诉求,更要用群众语言解法结,用共情思维解心结,既坚守法律底线,又传递人文关怀。”贵池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正华谈到该案时深有感触,“唯有把群众的‘上心事’当作自己的‘心上事’来办,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赢得信任。”正是这份信任,让刘女士一家最终选择握住法律伸出的援手。
如今,接访室里的茶杯依然冒着热气,曾经的愤懑已化作理解与信任。当司法程序在判决书落笔后仍继续延伸,当冰冷的法条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检察温度,公平正义才有了最真实的刻度。(通讯员 汪国庆 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