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药械妆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记者获悉,2023年,省药监局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紧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连着千家万户,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一天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消费,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去年,我省消保委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 ...
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是激发消费活力的必要前提。去年,我省各地各部门携手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放心消费在安徽”品牌,让更多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乐消费,不断满足人民对 ...
山东中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阳光保险始终坚持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24年“3·15”期间,阳光保险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2024...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徐奥萍通讯员张挺)3月11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日前,该局印发通知,启动百家“食安名坊”培育行动,进一步传承弘扬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提升我...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徐奥萍通讯员张挺)春耕在即,为规范农资市场价格秩序,3月8日,省市场监管局向全省各相关市场经营者、行业协会发布提醒告诫书,提醒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 ...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徐奥萍通讯员张挺)3月5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日前,《安徽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2024年版)》正式出炉。该目录分为日用及纺织品、电 ...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徐奥萍 通讯员张挺)3月5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已于日前决定,自3月1日起开展为期半年的“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突出违法行为 ...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徐奥萍通讯员张挺)3月5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日,该局部署自2月22日起至今年9月底,对国家及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重点产品生产销售单位开展质量 ...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徐奥萍通讯员张挺)3月5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日前,该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动自行车及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近日,为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芜湖监管分局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认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阳光人寿芜湖中支联合同业公司积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户外宣传活动。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3月4日,记者从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获悉,今年“3·15”期间,我省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推动消费维权社会共治。
快递“送货上门”,而不是未经消费者同意放在快递驿站,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何解决?专业人士认为,这并非一个单纯靠快递员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
打开小红书、抖音、快手以及各种提供服务的平台,输入“上门”,会看到“上门代厨”“上门喂养宠物”“上门整理收纳”等,只要有需要的服务几乎都可以实现“送上门”。“上门经济”悄然兴 ...
消费者网购电热水器,收货后发现商品与商家页面宣传不一致,请求退一赔三。商家却称页面“温馨提示”明确两种版本随机发货。消费者将商家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海尔集团电商公司未构成欺 ...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下发《中国消费者协会关于表彰2022-2023年度消费维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铜陵市义安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焦晟“2022-2023年度消费维权先进个人 ...
生活中“维修刺客”现象频频出现,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也有类似的遭遇:网上下单更换灯具,页面显示只需30元,最终却收费370元;预约电工上门维修,被“忽悠”更换电线和开关后收费9000元…...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徐奥萍通讯员张挺)2月26日,省食安办、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和省公安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春季开学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2023年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其中,明确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
2023年12月份以来,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部署,马鞍山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元旦、春节期间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领域,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侵权等各类违法行为 ...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电商平台预售模式、直播抽奖花样多兑现难、公共充电站消费体验有待提升等成为新的投诉热点。
2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启动2024年度“激发消费活力”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活动从2月20日开始至3月1日结束,其间消费者可以登录中消协官网或关注中消协微信、今日头条等 ...
去年以来,有不法分子打着有关部门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旗号,冒充中国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利用消费者着急退钱的心理,以退还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费为由,以购买“国库券”“基金”“证券” ...